自律的三个基础

自律的基础是自我价值的认可

我过去读李白的诗,读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觉得茅塞顿开。在现代社会,人总会有一种困惑,就是我要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当人遭遇太多逆境的时候,特别容易消沉放弃,出现懒惰、拖延、暴饮暴食等等问题。有人会说这是不自律,但这只是表面,问题的深层在于,人在一个复杂环境中不断遭遇挫折,很容易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甚至是否认自己的价值,所以才会自我放弃。

我在过去的专栏里很多次谈到主动性,但我们很难逼迫自己去获得主动性。看了这本书我想到,换一个角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承认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能够做出有价值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这可能更容易实现“主动性”。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时间看成是有价值的资源,他是不是就更有可能珍惜时间,减少拖延?有些人表面上是不珍惜时间,其实是因为不把自己当回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自我珍惜,自我照顾,就要认可自己的价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然后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痛苦,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人怎么会自己否定自己的价值呢?派克认为,这和童年的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从某种角度讲,我们的人生都是所谓的二手的人生,父母总会把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加到我们身上,只是孩子和父母都不自知罢了。

我谈到教育时经常讲,中国父母的一个问题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转嫁给孩子,让孩子去负担,这样孩子过的其实就是二手人生。父母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事,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子女传承的故事,比如你看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就会发现有一些父母子女两代获奖的例子,这就和父母的正面影响有关。

但今天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避免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要学会和过去的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做切割。每个人都需要活出自己的样子,过去的经历不应该决定你一辈子的人生态度。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问我,父母希望他们回到三四线的城市,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他们不愿意,但很矛盾,问我怎么办。其实,只要想一想自己20年后想要什么生活,就会有答案了。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2 逃避责任与失去自由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逃避责任和失去自由的关系。

派克认为,一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他拥有的自由是成正比的。比如在一个单位里,一个人总是怕担责任,凡是都要让领导点头再做;遇到麻烦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逃避责任——那用不了多久,他在这个单位里也就失去了自由,成为他人的附庸。

有时候我们讲一个人很不自律,也是因为他在逃避自己的责任。责任虽然可能是一种负担,但往往也支撑着一个人自立。逃避责任一时间好像可以得到解脱,但却会让人陷入更长时间的烦恼,因为逃避责任总会导致失去自由。

人失去自由之后,就会成为牺牲品——别人的牺牲品,单位的牺牲品,社会的牺牲品。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很容易变得极不健康,还会感觉都是外界在迫害自己。你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朋友总来向你抱怨,这时候你好像就成了他的心理医生。

倾听朋友的烦恼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抱怨,你的心理也会受影响。如果追溯这些抱怨的根源,有时未必是外界在迫害这个人,而是这个人自己选择了逃避责任。

我们讲一个人要自律,最重要的不是说要遵纪守法等等,而是要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责任可能让人感觉沉重,但不接受这种沉重,人就无法真正成熟。

这本书里,作者还讲到逃避责任可能成为一种大众行为。比如在二战期间的德国和日本,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层面的逃避责任,最终也就导致了人们失去自由。这里我就不展开了,有兴趣你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

3 找到正确的人生地图

关于自律的第三点,就是要实事求是,找到正确的人生地图来指引自己,删除过时的人生地图。

什么是人生地图呢?这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生经历让我们产生一些价值观,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会用这些价值观来做判断。那什么样的人生地图是过时的呢?作者讲主要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很多价值观,它们到了成年时期不再适用,但我们却没有抛弃它们,一直在使用过时的地图。我可以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经y一个清华来的学霸,他出国之后花了10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比其他人多花了4年。为什么一个学霸读博士这么费劲呢?因为他就是使用了过时的地图。

在他成长的历史上,从小学就是考试的第一名,然后中学、大学,都是第一名。他每到一个新环境中,给自己树立的奋斗目标都是学好课程,考试超过所有人。前面有一个人都会让他觉得自己没做好,然后加倍努力。

这看上去很有志气吧,可等到读博士,问题就来了:没有人去跟他比,因为大家做的东西都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如果说一定要比,也是自己和自己比。一个课题做不出来,是因为课题选错了,还是自己努力不够,方法走偏了,完全没有现成的答案。最后,他反复换课题,换导师,就折腾了10年才毕业。

自律是我们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约束、指引自己的行为,但我们有时也要问,所用的价值观念本身是不是可能有问题?这本书里讲,人小时候可能会因为某些经历产生一些固化的概念,这些概念和后来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有的人这时就会抱怨世界错了,但实际上是我们用错了人生地图。对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忠于事实,不断修复自己的人生地图。用符合事实的人生地图来指引自己,这才是理性的自律。

小结

总结一下这三点启发:首先,自律的基础是认可自己的价值;其次,一个人逃避责任,就会失去自由;最后,人要实事求是,找到正确的人生地图,删除过时的人生地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律的三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