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16岁的朱由检接了他哥哥朱由校的皇位,做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改年号天启为崇祯。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王朝当年辉煌景象。
而崇祯皇帝一上来,却先干了一件蠢事——重新启用袁崇焕。
严格意义上来说,崇祯重启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十九日。
而三个月前,天启帝撤职了袁崇焕,并将其放回了东莞老家喂大鹅。
三个月啥事也没干,却是平步青云,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全权负责抗满事宜。
这事的愚蠢程度简直是耸人听闻。
袁崇焕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集儒官的恶心卑贱之大成。
如果要选一句话作为袁崇焕一生的座右铭,那非这句“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一个将首”莫属。后来杀毛文龙的时候,就是用这句来怼毛文龙的。
当初袁崇焕中了进士是颇为得意的,毕竟也是考了五次,终于在35岁的时候得偿所愿。
于是,自认为是军事奇才的袁崇焕主动申请到辽东前线。而他所谓军事经验,则全都来自于一位退伍回乡的老兵。
老兵一辈子也没打过什么杖,毕竟军旅生涯都是在守城门。
当然了,袁大人并不觉得这种所谓军事经验有何不妥,恰恰相反,他得意得很,时不时就要把这些经验拿出来自我吹嘘,自认是整个朝廷上下最懂军事的文官之一。
有那么一个文官愿意去前线带兵这种任何人都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在当下的儒官系统里都算是异类,是要大肆褒扬的。
再加上当时袁崇焕和阉党关系还算融洽(袁还主张过给魏忠贤修生祠),配合以袁与生俱来瞎扯蛋功夫,所以,升官升得非常快。
到1627年冬,取得宁锦大捷的时候,袁崇焕已经升为辽东巡抚,算是这场大战的三名军事主官中的一名了(另外两个是真正的名将满桂和赵率教)。当然了,相对应的,袁崇焕家族也在这短短7年里富裕了起来,甚至做起了一本万利的盐铁生意。
再回来说说宁锦大战前的情况。
1627年正月,皇太极让阿敏、济尔哈朗等统率5万大军东征朝鲜。皇太极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征服朝鲜,二是击溃毛文龙部。
其实,要解决这两个目的也就一个作用,永绝后患!
就袁崇焕而言,应该也不难知道这点,但袁大人此时却想的是借机加固关宁防线,最好是在锦州筑坚城以拱卫宁远。各怀目的的两人此时一拍即合,就真的一本正经地谈了起来。
皇太极此时一面派使者方吉纳、温塔石给袁崇焕送书信,一面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讬发兵入朝大举攻打毛文龙。
这里有个问题,皇太极为什么就笃定袁崇焕不会趁机进攻后金?
也许皇太极就是在赌,如果攻打毛文龙时袁崇焕发大军来攻,那他就退。
为什么要赌?因为不赌他也没办法打破两线夹击的僵局,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搏一把。
关键还真让皇太极赌赢了。
确实也该皇太极赌赢,从袁崇焕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这货善守不散攻。
果然是全方位继承守门老兵的优良传统。
后金军攻入朝鲜后,朝鲜方面和毛文龙都向朝廷发出要求策应、救援的文书。
朝廷则是“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命令袁崇焕出兵策应。
袁崇焕坚决不同意发兵,他上疏辩解说后金发十万攻打朝鲜,还有十万在家防守,后金一点都不空虚,这个时候率军去攻反而落入后金以逸待劳的圈套。
这就有点故意混淆视听了,他到辽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后金正规军十万都不到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就是不想出兵罢了。
在他袁崇焕看来,毛文龙和朝鲜的价值不如在锦州竖起一座坚城来得实在。
现在后金急于攻击毛文龙和朝鲜,他不光可以修筑锦州城还可以修大凌河、小凌河等城,一次性把防御线再前推二百里。
袁崇焕这埋头只顾修城,毛文龙就难受了。
没有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后金军一举击垮朝鲜军和东江军。毛文龙的亲属大部分驻留在铁山,差不多被后金杀害殆尽。危局下毛文龙连连向朝廷告急,并向朝廷再次禀告,后军大军目前都在攻打朝鲜和东江军,留在辽沈的兵马不足一万,这是辽西明军进击的大好时机。
但是袁崇焕还是拒不出兵,气得毛文龙破口大骂。
由于没有援助,到了三月抵抗不住的朝鲜向后金投降,明帝国在辽东失去一个重要的战略盟友。
毛文龙的东江军也被迫放弃了朝鲜的屯田、据点,退出了朝鲜半岛。因为失去了粮草供应基地,东江军只得依靠朝廷发饷和自己搞走私贸易来贴补军需,这也导致后期朝廷与东江军矛盾加剧,以至于最后爆发自毁长城的惨剧。
好在当时天启皇帝并不容易被蒙骗,有大太监们一手掌管的锦衣卫和东西厂这样的高级情报机构,天启皇帝当然很快就了解了真相。于是天启帝先口头褒奖了袁崇焕,然后就逼着这位蠢货称病辞职,让他滚回了老家。
然而一年后天启驾崩,崇祯走马上任,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铲除阉党,弱化太监的地位。
让其他太监全面撤出税务和情报体系,将这些关键权力岗位全都让给了卑贱的儒官体系。
儒官们当仁不让,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夺回东北前线的军事指挥权,不能再让满桂、赵率教与毛文龙等纯粹的武将继续站在军事指挥的第一线。
“以文制武”这种儒家的治国方略,再次得到发扬光大。
在这个时候,好歹还算见识过几次战场的袁崇焕,就这么再次进入了儒官体系的视野。于是他很快就被推举出来,并被愚蠢到别致的崇祯皇帝任命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
袁崇焕一上任,就把满桂赶到山西,把赵率教赶到山海关一带,不允许他们继续在东北前线作战。
然后他假借皇命,杀了一直坚持在敌后作战的毛文龙,借口居然是当时已经元气大伤的毛文龙作战不积极,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同时他提拔了一大批擅长须溜拍马行贿贪腐的新将领,比如吴三桂他爹吴襄,他舅舅祖大寿。
这三板斧下来,基本上就是自毁长城了,而对于袁崇焕的这种种恶行,崇祯皇帝全都公然表示支持。
原因很好理解,因为袁崇焕曾忽悠崇祯说,“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对此,身心单纯的崇祯帝对其要求则是悉数满足,要啥给啥!
于是,就在这样的倒行逆施之下,袁崇焕家族在两年内就成为了海内巨富。
这里顺带说一下,大明亡国后袁家率先投降满清,也还过得挺好,一代代高官厚禄,是为东莞当地的名门望族。
袁崇焕就这样在东北前线胡搞了两年,整个东北防线都已形同虚设,各路关卡都已丧失正常的防御与情报功能,更不要说长距离的军事侦查了。
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1629年底,皇太极带了几万人绕过山海关,直奔京师而来。
得到消息的袁崇焕带兵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追,但是又不敢真的追上,于是就追一追歇一歇。
赵率教与满桂也勤王而来,袁崇焕就想尽办法给这两人下黑手使绊子。
皇太极做梦也没想到行走在大明的腹地,还能如此的轻松惬意。不仅可以准确的避开赵、满的主力还能反过来给这两位设个埋伏。
皇太极能有如此的洞察能力不外乎一种可能,就是袁崇焕故意泄露友军的情报。
于是赵率教在大明的领土上,居然中了满军的埋伏,英勇战死。
而满桂则一路狼狈不堪,每次迎击都被早有准备的皇太极轻松击退。
就这样,皇太极轻轻松松打到了北京城下,试探性的打了一下北京城。
好在京师禁军还没被袁崇焕给败坏,也还有点战斗力,没有一击即溃,各路勤王军队也纷纷开来。
袁崇焕要求入城,接管整个京师防务,被满桂等将领断然拒绝,甚至当着崇祯的面指斥袁崇焕意图谋害自己。
如此一番折腾下来,袁崇焕的真实嘴脸一点点的暴露了出来。
崇祯逼着袁崇焕在城门外据守,而袁崇焕就躲在一个 清军都没有的西门外,每天不停的请求崇祯放他进城,以主持防务。
至于他带回来的所谓关宁军,分散驻守各城门外,基本上就是被满军一击而溃的水平,甚至是面对清军就望风而逃,连带着把友军的阵势也冲击得七零八落。
一番大肆掠夺之后皇太极撤军而去,吃得脑满肠肥,都不方便消化了。
此时的崇祯终于意识到自己成了大冤种,错用了一个卑贱到极致的儒官,于是当即将袁崇焕下狱,八个月后将他凌迟处死。
而为了挽回点面子,崇祯则逼迫名将满桂向清军发起反击战,英勇战死。
一直以来崇祯种下的种种恶果终于吞噬了这个王朝,袁崇焕加崇祯,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摧毁了大明军队的根基。最忠诚的毛文龙被冤杀,然而爱面子的崇祯从不愿给他平反。
最能打的将军满桂则被逼着去送死。将士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支军队已经不愿意再拼死老命地去打仗了。
此后,便养寇自重,跟清军做起了生意,无论是粮草还是军火,无论是马匹还是情报,给钱就卖。
还时不时的会跟清军相互配合演一场打戏,再杀一些平民,割下头颅,号称是斩获的清军首级,又可以找朝廷面前讨要赏钱。
不光是在东北战场,在西北,与农民军作战中,这种表演式的战斗皆不乏上演。
所谓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场的生意。大明何以不亡?
~感谢阅读本文~我是四更起舞,您值得信赖的朋友,欢迎关注@四更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