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

一本正经地讲,“无聊”最直观的反义词不是“有趣”,而是“有聊”——就是什么都可以聊,有东西可以聊,不冷场,而不是嗯嗯啊啊尴尬地找话题,总怕没话讲。

这个“聊”不是没话找话的聊,不是讨人嫌的聊,不是“强撩”。这个“聊”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如果精神世界浅薄单调,“有聊”的程度也有限;如果精神世界丰厚深刻,自然信手拈来,无处不是话题。

中国人刚刚开始和外国人英语对话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两个门槛。

第一个门槛是:满脑子都在想“我该怎么说呢?”

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有很多话不知道如何妥当地表达出来。

第二个门槛是:满脑子都在想“我该说什么呢?”

这是表达内容的问题,和中国人聊天可以有很多话题,但是和老外深聊,他喜欢什么话题你不知道。在聊完了一周的天气、最近的电影后,不知道如何聊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意思的话题。我追的朝代八卦,我小时候爱的动画片,街头吃的辣条,我看到的笑话,我喜欢的中文作家……统统都跟对方没有交集,我的笑点对方全部接不到梗;当然,跟我谈美国两党斗争,我也是一头雾水。“毕竟是外国人。”我和对方都在默默感叹。

如果和一个中国人聊天也是这样,那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脑子里有货的,不一定能通过嘴巴表达出来;但脑子里没货的,肯定说话缺乏内容,这是语言表达能力再好反应再快也难以弥补的。

有人三句话离不开本行,不说本行他不知道说什么,在外行人眼里,就会觉得这人“无聊”。如果他不介意自己在大众眼中的形象,只在同行圈子混,他可以混得非常开心。

我不认为人应该去尝试讨好大众,毕竟我都论证了这么久“内向安静圈子小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生活态度”——但如果你想要大众觉得你有趣的话,就不得不多知道一些事情,最好天文地理娱乐八卦文化艺术都能插一嘴,所谓“有一些谈资”。

聊天的有趣,不是“如沐春风言笑晏晏”,而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聊天像摊鸡蛋饼,脑子里只有那么一点货,为了撑足说话时间,只好车轱辘话来回说,把思想摊成薄薄一片,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很低;有些人聊天像喝排骨汤,虽然喝得都是水,但那是熬制几个小时的秘制排骨汤,滋味都在里头了。

我朋友A,天文地理绯闻八卦无所不通,跟她聊天,再偏的梗也能接住,再冷的知识也能扯上,聊得浑身毛孔无不舒畅。她从来没有特别准备过这种“谈资”,腹有诗书,自然有话。

我朋友B,知道的不算特别多,但是逻辑非常清晰,跟他聊天,他能把你说的话理一遍,说出你看不出来的东西,特别适合跟他聊争议性话题,两个人一边喝茶一边“撕”,可以“撕”一下午,“撕”到彼此都累了,这个混沌的世界似乎明晰了一点。

这是让人觉得“有趣”的两种方式,前者给我脑中的世界添砖加瓦,后者则是来拆房卸瓦让我重建。至于那些说段子的、说笑话的、凑趣的、捧场的、寒暄的、拣好听话说的……都达不到上面两种人“有趣”的程度。大概是因为和其他人聊天是耗时间,而和上面这两种人聊天是收获知识和观念吧。

人生就像马尔科夫链下的股票,过去所有利空利好的总和都反映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股价上。现在这个时间点的你,是你人生过去几十年所有阅历累计的总和,是你所有知识结构和三观的总和,是你脑容量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单身者说起对另一半的预期时会轻描淡写一句“没啥要求,聊得来就行!”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Day 228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