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承认

近段时间,经历几件事,我一直在寻找归因。

许是我年纪越来越大,有一幅“老奶奶”的心态。

也许是我跟着文质老师践行生命化教育,每个问题我都先从最底层的那一类人思考起走。

换言之,我更多关注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尚添花”,也就是我的弱者心态爆棚。

比如,音乐会,我先思考的是那些不能上台表演的孩子的心理,我们该做如何的评价与引领。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享受追光的感觉,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更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展现出自己的艺术才华。有些孩子在这个时间不行,在下一个时间段或许就可以了,所以没有必要在当下对所有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我们更多的是以柔软和陪伴的心态,给予足够的呵护,不让其受到伤害。

比如,运动会,我每次都关注哪些人参加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参加运动会的资格,而不是非要用那个专业的排名来海选为班级挣得荣誉。

我不愿意干“表扬一些人,打击一大片人”的事情。

我表扬的都是能够量化的,比如,我会说这两页作业全部正确就会得到奖励,当然,作业过程中不安静的、去抄袭的会取消评选资格。这样的机会是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每个人只会和自己比,不用和别人竞争,因为我是没有名额限制的。

这是对学生的引领,但一位老师的好与不好,却不能通过一张试卷或一次作业来定夺。好些时候,基本是人为判断,比如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对于教师成长而言,我还是会抱着和对待学生一样的心态:不轻易放过一次成长的鼓励,而不是去打击批评与指责。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赏识中长大,或者赏识应该成为主流。那种在指责与打压中长大的人,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毛病。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都需要被肯定,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被承认。

怎么样让人心生温暖呢?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有人说吃第10个馒头饱了,早知就不用吃前边的9个,功劳只算在第10个,经济学和价值论要解的就是每一个馒头的作用,要解释的就是每一个过来的的人的作用。今天的社会成果,绝对不是每一个人类精英能独占的,承认精英的贡献,但也得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这就是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由此形成的人类社会分配原则。

这解释固然高深,但同我们有时的评价思维何其相似:高考质量奖,奖励高三的老师;中考质量奖,奖励初三的老师。一个学生的成绩获得,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不能算是某一部分人的功劳。如果要论功劳的话,首先应该算在家长那里。

我承认有一小部分老师有“神功”,对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成绩增长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学生一生成长而言,成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些老师擅长和学生交心,舒缓情绪,让其拥有一生成长的养分,是不是也应该在奖励之列呢?

当我把所有学生都视为努力上进,积极主动的人的时候,那是班里孩子们心流最强的时候。如果一个教师团队也是如此,是不是效果会不一样呢?我们老师很多的时候的抱怨,就是因为不承认,不被看见导致的。

当然,我也不赞成一团和气的工作氛围,没有成长的可能。我们需要在学生和成长的道路上的关键时刻扶持一把的心态,而不是事事都插手,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管理只会让下面的人越来越没有创造力和归宿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