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有多少人选择静夜思

去年元宵节,我在北京和妹妹约定,去天街吃晚饭,我请客。

当时我就打定主意要离开北京,算是一顿散伙饭,也算是团圆饭吧。

难得妹夫有空,我却有事延误了时间。他临时有应酬就走掉了。

大家边点边吃,小外甥挨着我坐,讲着自己白天去游乐园的种种乐趣,还偶尔来一首神曲,让小妹妹的男朋友开心得竖起了大拇指。

我有事儿,也有点心事儿,吃得囫囵吞枣。妹妹心疼我,不停的给我夹菜,让我不要辜负了美食。

我笑笑,在心里说: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吃罢饭,我们五个人一起去看了热映的电影《刺杀小说家》,小家伙的理解能力比我还快,他绘声绘色的复述里面的情节,还把不足给指出来了。

我讶异:这孩子又长大了一岁,心智又上了一个台阶,我快赶不上了。

今天过元宵节,我正想到这些事儿,小妹妹的视频就过来了,她正在吃汤圆,她的男朋友就说:“你给大姐显摆一下我的手艺!”

这时候,邻居家又开始放烟花,一轮接一轮,绚丽的色彩和震耳欲聋的响声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你知道吗?刘家连续半个月,每天晚上八点钟就这样,连续放半个小时的烟花?”等到他们换烟花的时候,我这样对妹妹说。

“这是放的不是烟花,放的是人民币啊!”妹妹感慨。

“每天都是这样啊!人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可怜了我的花,每天晚上都要吃一顿灰。”

“真不知道他们家哪来那么多钱?”妹妹感慨。

“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吧!有的人拿烟花来游戏,有的人看烟花空叹息,人上一百,各行各色,无法诠释。”我说。

“人家发迹的背后,也没有啥痕迹哈。”妹妹说完,对着她的男朋友讲这些事儿。

话题扯到别人身上不大好玩,我就给她讲讲我的花花朵朵,大家的计划,以及她的婚事安排等等。

因为外头太吵,在烟花停顿处,简明扼要。

2009年以前,我们是一家六口,无论干啥,都热热闹闹。现在,各奔东西,有时一家凑三口也比难。

总觉得有些东西,把我们这个家悄悄的“瓜分”了。也许是妹妹各自大了,各自有婆家,很多很多的爱都稀释了。有时问候,有时疼惜,有时又不得已的愿别离,但终究是越来越远。

还好,我已经习惯了别离,我把书和花当做自己的家人,有时看着它们,就像看着一支队伍在聚会,在倾诉,在疗愈。

每个人都生来孤独,能陪伴是缘分,能牵挂是福分,能再聚一下是爱分。父母子女一场,也渐行渐远,还何况兄弟姐妹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星际远航,但是不管航多远,大家都会记得咱们有这个家,这就够了。

在湖北,大家都说“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和大年三十一样,要吃年饭,放鞭炮的。

至于吃不吃汤圆,放不放花灯,都无所谓了。传统节日,越来越精简,我们与它的链接也越来越少了。

小的时候,一到腊月就盼着天天过年,想着有花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红包拿……那种期盼,甜蜜蜜的,想起来就像是被妈妈熬的稠稠的麦芽糖。

可是现在无论你给我多少糖,我都吃不出里面的甜味。

“年味”正在一寸一寸的丧失,“元宵节”丧的节奏还要更快一点。过完了正月十五,一炉香燃尽了。好哇,年过月半尽,一年的新征程又开始了。

想想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我越发觉得,今日的元宵节空洞无味。还好,有佛相伴的上元节可以度一切苦厄,我还能在书中找一些人情味来。

某年冬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门,就有个宫女哭哭啼啼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就在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他们迷信,怕有火灾,就禀告了皇上。

皇上怕一语成谶,就去请教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他说火神喜欢吃汤圆,元宵姑娘最会做汤圆了。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如此这般,元宵姑娘就得以年年和父母相见。尽管只是传说,但是也见证了人情冷暖。文化赋予我们的“爱”,总有人会想方设法的去点燃。

后来,许多少男少女就把元宵节变成了相亲节,相应的习俗也越变越多,挂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

很多诗人都描写过它的火树银花,漫地笙歌,与罗曼蒂克。

唐寅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诗云: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从东汉到清朝,元宵节长盛不衰,诗词家不啬笔墨,随喜赞叹,把人嫉妒得不要不要的。

清代单可惠的《张灯曲》推陈出新,他写道:
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
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
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
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数不胜数,但最是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给我的印象最深。

昨天是2.14西方情人节,今天是2.15中国情人节 ,不论你现在在哪里,百年难遇的巧合节,是不是该穿越一下古今,找一找元宵节的气氛?

元宵的吃法,我就不一一介绍了,除非是炸着吃,煮着吃。现在,汤圆还可以干着吃,用心的人做成了很畅销的零食。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我没有吃汤圆。

我只是有点遗憾: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疯狂,那么浪漫,那么诗情画意。但恰恰是这种遗憾,让我更加用心的来补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诗词,风俗和内涵。

苏轼的先祖苏味道,有一首诗是这样写元宵节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拿到今天,是不是有一点穿越的感觉呢?

暗想当初,苏轼还为元宵节“征宫灯”一事,给皇帝上过书,救民众于疾苦,我越发觉得“元宵节”有无数的故事可以挖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是否还有人记得我们的先祖,曾经把元宵节过成了“火把节”,“情人节”,“诗词大会”,“供佛祈福会”,“烟花胜地”…

外面的烟花炮竹,有一嗒没一嗒的响着。空气中的火药味有点浓,解不开的愁,成了过眼烟云。

有几个小孩子在放花灯,他们的尖叫声,有的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的却迥然不同。

我不再去问为什么,对元宵节说是,对自己说是,对万物众生说是。似乎只有这样,这个元宵节才会悄悄的走远。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亲人们,朋友们,不管你在十二楼前,还是在四平街外,都请你们抬头看一看天,如果有烟花就跳一下,如果有月如霜就笑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有多少人选择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