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 神性自由

看《面纱》,意外发现里面有一些关于“道”的内容,对于道,我连简单的涉猎都算不得,只是偶尔听人说了几句或者在电影里听来几句台词罢了,但总觉得是一门很玄妙的学问,所以对于一个英国小说家的文章里出现相关内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

这种好感引领我想要一口气将《刀锋》和《人性的枷锁》看完。但是当我读完《刀锋》,我却步了,《人性的枷锁》不会读了,至少短期内不会读了,因为我的理智告诉我毛姆应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具体说不上来,但这点总不会错的,其他同类型的小说也要停一阵子了,似乎有一种毛骨悚然疲惫感。

同样的,我像爱上瓦尔特一样疯狂的爱上了拉里,是一种更加激动,更为着迷的感觉,似乎就要无法自拔了,但又是拉里将我拉回现实。

开头看了好久,一直以为艾略特是小说的第一主角,只是想不通这个活在固有模式下的毫无生气的人怎么会是毛姆小说的主角呢,直到拉里的出现,那个眼睛里有星星,闪着光的男孩子出现,那么艾略特大概是个大多数的讽刺了吧。

意料之中的,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原因很简单,三观不合。解除婚约的那一段,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年轻的小说,是年轻的感觉,伊莎贝尔的现实可能会令人厌恶,但我从不觉得她有错,相反,那时候的她很坦诚,她想住大房子,穿漂亮的衣服,有一个工作体面又爱她的丈夫,生活在上流社会,这些完全没有错,首先她从小生活的环境便十分富足,其次她是个女人。

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时,两个人都十分平静,即使是与拉里立下两年之约的伊莎贝尔,同样是平静的,不哭不闹,不伤不悲,因为她还未意识到她将永远失去那个叫拉里的男孩子,她从不相信拉里会为了他“可笑”的理想而真正放弃她,毕竟她的见识仅限于她那可笑的同流合污的上流社会。

拉里似乎一直都是男孩子的形象,特别是被作者多次着重提到的具有超强感染力的人畜无害的迷人的笑,所以当我看到他从印度回来后的样子,只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拉里,但还是会感到意外,因为他本该是个干净的男孩子啊。

乞丐拉里

但这也确实是拉里没有错,当他离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大致将经历怎么样的生活。他不是精神病,只是太过介怀为救他牺牲的战友,才会执着于寻找生命的源头。至于他有没有找到,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大概是放下了吧。

在拉里决定和索菲结婚后,毛姆和伊莎贝尔的谈话里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对伊莎贝尔的鄙夷,但她外表美好,依旧惹人怜爱,只是和曾经算得上聪明伶俐的样子有了差别,自私,心机,自以为是。

魔鬼的谎言

与此段话相对应的,拉里扮演了基督的角色,而娶索菲则是为她赎罪,毕竟她曾经所展示出了才华和理想与此时的她极为不相称,可是如此,基督和拉里岂不是都成了坏人?所以我大胆猜测,在毛姆走过千山万水,领略过东西方文化之后,是否对于基督产生了反感。

继而又对自我牺牲做出了不阴不阳的评价,自我牺牲固然可贵,可上帝为了众生却选择牺牲了儿子,只因为他是无限和万能的,如此是该可泣还是可笑呢?

论自我牺牲

拉里从远遁法国到周游世界,最后在印度找到了一直寻找的东西,我想那时的他,该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人了,无所谓悲伤烦恼,无所谓欢喜忧愁。前面我一直不懂拉里如果需要一个让他维持生活的暂时工作,为何偏偏选择矿工,卡车司机这类疲累吃苦的活计,原是他需要身体上的疲劳释放精神上的盈余。而最终,他依旧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不被打扰的,读读书,走走路,听听故事……

在拉里的世界里,朋友并非是必不可少的,他最后追寻的是“无我”的至高境界,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作者未再遇见过拉里。

打开百度,搜索了拉里的原型维特根斯坦,只一眼,便一惊,无需看生平,无需看成就,无需看评价,只一眼,足以铭记,那一双眼睛太过深邃,甚至恐怖,仿佛吃人的黑暗洞穴,有进无还。

小说结尾处毛姆惊然,书中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

结局了

愿我身边的人也可以如他们一般得偿所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锋 | 神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