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你的行为能打多少分?

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不同的父母、监护人有着迥异的“方法论”。

于是便出现了方式合理性的高低之分,就此上升到了儿童教育的境界与层次的高度。

处理儿童问题的合理性决定着你作为监护人的合格性。

倘若把监护人的合格性换算成十分制的考核标准,你能得多少分呢?

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模拟情景来评估:

孩子在室内开心地玩耍,突然撞到了凳子摔倒在地,开始大哭。

这时,爸爸、妈妈、奶奶都在场,他们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看一看你比较接近哪一种:

奶奶的处理方式:

奶奶:“哎呦!宝宝摔倒了,撞疼了没有?来奶奶抱抱。”

边说边抱起孩子,孩子哭的很凶,奶奶又急又心疼,开始“打凳子”。

奶奶:“打这个坏凳子,把我们宝宝撞疼了,来,打凳子!”

孩子的哭声逐渐弱了下来。

奶奶安慰道:“好了好了,不疼了,不哭了,宝宝乖。”

爸爸的处理方式:

爸爸:“看着点路,慢点跑。”

孩子没听进去,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哭声中。

妈妈的处理方式:

妈妈:“宝宝撞到凳子了,摔得很疼是不是?”

孩子一边哭,一边向妈妈投来求安慰的目光。

妈妈:“如果很疼,你可以坐在妈妈怀里哭一会,等你哭完,疼痛就会减轻一些好不好?”

孩子开始在妈妈怀里抽泣,两分钟之后,孩子逐渐停止了哭声。

妈妈:“撞到凳子上摔倒是不是很疼啊?”孩子点点头。

妈妈:“刚才宝宝是站着的,凳子是不是也是站着的?”孩子:“嗯。”

妈妈:“那为什么现在宝宝也坐下了,凳子也躺在地上了呢?”

孩子轻轻抽泣了一声:“撞倒了……”

妈妈:“撞倒了啊,宝宝有脚会到处跑对不对?”孩子点点头。

妈妈:“凳子没有脚,它会跑吗?”孩子摇摇头。

妈妈:“不会跑为什么会倒呢?”孩子:“我撞到了。”

妈妈:“是因为宝宝撞到了凳子,所以凳子倒了,宝宝也倒了是不是?”孩子点点头。

妈妈:“所以是宝宝撞到了凳子,不是凳子撞到了宝宝,凳子没有错对不对?”孩子低下了头。

妈妈:“既然是宝宝撞到了凳子,还把凳子撞倒了,那是不是应该向凳子道歉呢?”孩子没有说话。

妈妈:“妈妈知道你撞得很疼,但凳子也会很疼,你有妈妈抱着,凳子却没有,为了给它安慰,我们把它扶起来好不好?”孩子点点头,妈妈帮助孩子把凳子扶了起来。

妈妈:“好了,现在我们向凳子说‘对不起’好吗?”,孩子轻声对着凳子说:“对不起。”

妈妈:“宝宝真棒!宝宝摔倒了还能想到凳子的感受,还把凳子扶了起来,还向凳子道了歉,妈妈看到了你的冷静和善良,所以妈妈要给你一个爱的抱抱。”,孩子和妈妈相拥,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妈妈:“撞到凳子上摔倒真是太疼了,我们以后要小心一点,不能再撞到了,对不对?”孩子:“嗯。”

妈妈:“宝宝撞到凳子是不是因为跑的太快啊?”孩子:“我刚才没有看到。”

妈妈:“是啊,那我们以后走路是不是要小心一点,要看好周围有什么东西,这样就能好好走路,不再摔倒了,是不是?”孩子:“是!”

以上便是不同人的处理方式,接下来我们进行逐个分析:

首先分析奶奶的行为:

【积极点】:及时给予了孩子安慰,但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情商关注点】:无。

【存在问题】:

推诿责任:把摔倒的责任推给凳子——致使孩子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容易养成推诿责任的不良习惯;

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不疼了,不哭了——摔倒了怎么会不疼呢?摔疼了为什么不哭呢?

致使孩子养成攻击性行为:引导孩子打凳子——给孩子带来“有违心意就要攻击他人”的不良认知,不利于日后人际交往的发展。

其次分析爸爸的行为:

【积极点】: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但孩子并不买账。

【情商关注点】:无。

【存在问题】:

直截了当地言明孩子摔倒是“跑的太快”所致,虽然一语中的,但“没有过渡,直奔结果”的沟通方式令孩子难以接受

孩子本身就非常委屈,此时求的是安慰与关怀,虽然认识问题根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与孩子相处时,“平复情绪”需要放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前

没有同理到孩子的情绪,加剧了孩子的委屈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情绪疏导

最后分析妈妈的行为:

妈妈的行为是最为妥帖的处理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妈妈都在用情商技巧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处理步骤如下:

认同情绪——同理情绪——帮助平复情绪——帮助认识问题——帮助认知责任——帮助解决问题——帮助杜绝问题

这是正确管理孩子,合理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于很多情况都受用。

如果妈妈的处理方式可以打8-10分;

爸爸的处理方式只能打3-5分——因为孩子无法接受,所以形同没有解决;

奶奶的处理方式只能得0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错误,还会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带产生负面的影响;

想一想,你的处理方式在哪个范围内,又能得多少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摔倒后,你的行为能打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