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之挖折耳根

齐帆齐微课

我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那里有着无数难忘的记忆。在这些记忆中,最让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挖折耳根的经历。

每到过完春节,乍暖还寒的时候,和村里的小伙伴拎着竹篓,拿把小锄头,哼着不知名的歌谣,去田边地角,去山沟里外,在草丛或庄稼地里寻觅那一株新绿。枯燥的童年生活,就多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折耳根书名鱼腥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科植物。有些地方还叫猪鼻孔,我们那个小地方语叫“臭根子”,主要是因为他的味道奇特。

折耳根的腥香味很重,没吃过的人,会受不了它浓浓的腥味,掩鼻作呕。

在药用方面,它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止血等功效,能治疗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病毒,预防癌症的作用。据史书记载,于魏晋时,折耳根被正式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 

我是吃折耳根长大的,不仅对折耳根的味道难以忘怀,更重要的是挖折耳根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

在我们的那个小山村里,不管是地里,还是山坡上,哪里有折耳根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到了开春时节,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儿,都会拿着一个小锄头,一个手提袋,去到处寻找折耳根。

就像是漫山遍野寻宝一样,如果发现哪里有一片刚刚冒出土的嫩芽儿,简直就像是发现了一块宝藏一样,会让人欣喜若狂。

但凡发现有一点折耳根的踪迹,就会把那块地翻个天翻地覆,一个也不落下,生怕少了一根。

回到家里,掐成小段段,清洗干净,再放上可口的调料,当然少不了油泼辣子,端到饭桌上,便成了全家人的宠儿。只要有一碗折耳根,那天的饭就能多吃一碗。但是好不容易寻来的宝贝也要省着吃,希望顿顿吃。

小时候生活很苦,但是只要是有小伙伴一起去挖折耳根,再远再苦都会去。

记得有一段时间,村里的人发现了一个地方,在特别远的一座山上,要翻过几座山才能到。那个时候挣钱难,大人们就背着一个大背篼,扛着锄头,拿好干粮,凌晨两三点起床,拿着手电筒出发去那个地方挖折耳根。要走三四个小时。到那座山上,挖一整天才挖不满的一背篼,大概十几二十斤的样子。回来还要绑折耳根,一根一根的理好,绑成小把,一般能帮个一两百把,一般一到两毛钱一把。去挖一次能卖二十块左右。

我们小孩子看大人一天能挖这么多宝贝,不光是晚上能大吃一顿,第二天还能卖这么多钱,便吵着也要去。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个让人特别向往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们还小,十岁不到。大人就跟我们说那里很远很远,要爬山下坡,走很久很久。可是我们不管,就是要去。

于是就跟着大人们真的去了。

那是真的远啊,山是真的高。我们天不亮就出发,打着手电筒,拿着干粮,一路人成群结伴的走着。要说心里怕吗?还真是有点怕。但是人多,也就没什么了。走的累了,就坐会,又继续走。走走停停,累的满头大汗,好不容易走到山上,就开始了真正的寻宝之旅。

那片山很大很大,荒无人烟,但就是遍地是折耳根。虽然多,但也经不起人们日日的翻挖,长的好的并不多,剩下一些瘦瘦小小的,我们还是必须要到处寻找。

好不容易找了一天,背篼里也没有多少。但是还是特别开心,也不觉得累,小伙伴们各自分享着看谁挖的多,挖的好,相约下次还去。

慢慢的生活好起来了,也没人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挖折耳根卖钱了。想吃的时候就到附近挖一点回来吃。也会种到自家地里,就不用到处去找了。

后来我们搬了新家,也不种地了。偶尔也会回老家去挖。但是因为田地都没人种,折耳根好像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多那么好了。但每年还是会回去挖,好像是一个仪式一样,不去就缺点什么。

再后来,我到外地上学,工作,这种经历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在生活的城市,在超市也能见到折耳根,但是跟小时候的味道也完全不同。

结婚远嫁他乡后,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吃了。每次拌一碗折耳根,他们就会离我远远的,吃完就赶快让我刷牙漱口。所以在新的家里,再也不用省着吃了,更不用抢着吃了。

童年的这些经历让我开心,让我回味无穷,让我难已忘怀。它在我的记忆大门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 。

齐帆齐第2期28天(9)篇1581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趣事之挖折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