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信仰的基石

克利福德在文章《信仰伦理学》中提出一个人无权相信他想要相信的东西。这句话听来拗口,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权相信的,只能是那些他已做过仔细调查研究,并已找到充分证据的事物。克利福德说,无论何处,无论何人,没有充分地证据就相信某个东西,那总是错误的。

因此他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明确的指出了,调查研究的责任。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人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信仰的?在中国,很多人并没有宗教信仰的根基和传承。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信仰,往往是一个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突然发现宗教给他描绘了一个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似乎能够从宗教中找到一定慰藉或者能够短暂的逃离眼前的苦痛。他的这种信仰,完全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否定的基础上。而无暇顾及这种信仰本身是否真正的来自于现实,是否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这也便是作者想要强调的调查研究的责任。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的信仰,并不是老老实实地通过坚韧不拔的研究调查挣得的。而是靠压制自己的怀疑获得的。虽然最终他可能觉得这是绝对有把握的,不可能有其他别的想法,但是因为他有意,而且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处于那种精神状态,所以他必须对此负责。说白了,我们的信仰是真理的集合、是真理的结晶。而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也正是因为它经过了人类千锤百炼、千秋万代的思想与事实的锤炼和积累。

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到了推论的局限性。我们在平时的推论过程中,会根据一条真理所描述的事物对象来推论另一事物,比如说作者提到的地球上通过分色镜来观察太阳,并认为太阳是存在氢的。但是这是在地球上观察其他类似事物所得出来的结论,而并没有人真正的接触过太阳或者从太阳上提起过任何物质进行相应的研究,因此这一推论是没有办法被证实的。同时,如果我们推论所参照的对象是不真实的,比如有些史料是前人进行伪造的,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必然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因此,我们利用经验增加来对现在的事物和过去事物的了解。但这样做是必须符合自然的统一性,而事实上证明性推论,它使我们有权相信证明的结果,并清楚地表明,只有推论结果的真实性,才能确保自然的统一性。

若某一陈述有悖于或超出自然的统一性,我们便没有理由相信它的真实性。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传统和权威存在缺陷,他们的证言,让人肃然起敬和更具有威严,我们是否能够怀疑和监视它呢?我们有理由说怀疑和检验传统,不仅是可能的和对的,而且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鼓励我们去挑战权威,因为传统本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我们提出问题,为我们验证和探索事物提供方法。如果我们滥用传统,把它当做一种现成的理念,不做进一步探索就接受的话,那我们不仅在损害自己,而且还由于不尽责而贻害子孙,使人类的知识的发展中断。

作者在文章最后将自己的观点概括为如下三点:

第一,我们可以相信超出经验的事情,但最终事情必须是根据不知相同于所知这一假设推论自经验。

第二,我们可以相信另一个人成熟,但我们必须有理由的认为,他知道自己所说的事情,并在说出他所知道的真相。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根据不充足的证据而相信都是错误的。哪里采取怀疑和探究的态度,被认为是傲慢自大,哪里采取轻信的态度就比傲慢和自大还要糟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理是信仰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