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学+习

图片发自App

学习『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过程中,极力想搞清楚他在说什么,每一句话都看得懂,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却无从下手。反复多次才明白,他的每一讲都在画一个小圆点,点数足够多,图像轮廓自然呈现。

这样一来,给再次输出增加了难度,若如法炮制,则无法在短时间内画出图形,很可能遭到读者的痛打,逼着我重新说人话。

只能迎着皮鞭,知难而上。

认知这个词,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红了整个商业圈。人人都在推崇认知升级,认知迭代,说话不带“认知”都不好意说自己是终身学习者。

认知升级,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它是与原来的自己决裂,没有壮士断腕之勇气,碾压智商之气魄,断然无法实现。升级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是重新装配大脑的操作系统,不是修修补补,而是推倒重来。

先看个“幻肢疼痛”的例子。

有位四肢健全的年轻人,意外遭遇车祸,左臂截肢。伤口愈合后,他仍能感到截去的肢体存在。他能感觉到左手的温暖与寒冷,甚至疼痛。这种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想象的现象,被称为“幻肢疼痛”。

我们的大脑对身体所有的感觉都是信息处理的结果,它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却并不一定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手臂不存在了,但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并未消失,它仍在传送着生物电信号。这段信号与感觉传导系统纠缠在一起,继续向大脑释放某种信息,以至于这位年轻人仍然觉得他的左手并未失去,还能感受到阳光的照射和寒冷的侵袭。

这足以说明,自我感觉不靠谱。当然,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选择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会对它产生怀疑。

感觉是大脑和身体加工后的产品。

人类在漫长演化中,为了谋求生存,形成有别于其他物种的身体机能和感知。我们有一颗硕大的脑袋,却没有豹子的速度,有征服自然的智力,却不能像蝙蝠一样感受到超声波。人类在大自然里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商,是想象力,这足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成为地球之王。

任何一个物种,面对激烈竞争和丛林法则能够存活,必须做到“有所选择和取舍”,将自己的能力限定在某个特定领域。只有这样,这个物种才能够在食物链内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人类以及其它物种的感知就像一个个功能迥异的生产车间,制造出的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性状特征。

不同物种的不同感知,决定了它在自然界所处的生态位。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头脑最为发达,其余部分则近乎残障。我们看不到紫外线、红外线,无法凭借肉眼走出漆黑的洞穴,依靠鼻子追踪潜行的猎物。人类依仗有限的能力应对野兽的侵扰,不断的繁衍、生存和壮大。

我们的认知大部分来自感知,既然生产感知的工厂已然残缺,我们又怎能守着现有认知等待别人的工厂设备更新换代。

感觉靠不住,工厂不健全,好消息是,升级认知的自我开始觉醒,那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出现松动。两个点已经找到,现在是连线时间。这条直线是认知升级的核心公式:认知+行为=学+习

所谓认知,是神经元与神经无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专线连接,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同理,世界上本没有认知,神经元连接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了认知。认知就是学的过程,行为是练习的过程,重复的次数越多,联通的速度也就越快,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实现快速决策,行动。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本身就是一种练习的过程,你好像在温故,其实是在反复刻意练习。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为的合一,也是学和习的合一。知和行是无法区分的,一次知没有接下来多次的行,知会慢慢淡忘,直至消失。一次行,是对知同步印象的一次加深,没有了再一次的行,知也会被时间消耗殆尽,等同无知。

认知升级的关键是获得超越原有认知的全新连接,并经过多次强化,反复,巩固,沉淀为新一轮认知。认知升级其实是学习领域的一次升级,是新知在头脑中的一次固化和覆盖。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认知本不想升级,知识更新重复次数多了,系统自然升级,拦都拦不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行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