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21: 开宗立派

第三章 开宗立派

第一节 沩山灵祐

从沩山灵祐开始,禅宗江湖就进入了最为精彩绝伦的开宗立派阶段。禅宗也从原本的青原系和南岳系,开始正式向五家七宗演变。而沩山灵祐禅师,就是禅宗五家七宗里,第一个开宗立派的祖师爷。
沩山灵祐禅师是百丈怀海的弟子,而百丈怀海门下得意门生众多,其中又以沩山灵祐和黄檗希运两人最为知名。不过,就是这两个人的排名问题,在后世掀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
这种情况在前面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人身上也出现过,现在轮到沩山灵祐和黄檗希运两人身上了。
虽然沩山灵祐和黄檗希运两兄弟之间是非常友好的,也不会为了这些虚名而有任何的争论,但是后世编撰各种禅宗典籍的禅师们,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从而在他们各自编撰的书中,对沩山灵祐和黄檗希运两人的先后顺序以及资料编排,完全是各人按需所为。
比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等典籍中,沩山灵祐编排在黄檗希运前面。
但是在《五灯会元》、《指月录》、《宗鉴法林》等典籍中,黄檗希运则编排在沩山灵祐前面。
而《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等书中干脆只有黄檗希运的记载,而完全忽视了沩山灵祐的存在。
在红尘洗梦看过的众多禅宗典籍和相关文章资料中,总的来讲,把黄檗希运排在怀海禅师下第一位讲述者,更多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黄檗希运的法嗣不但席卷天下,而且至今还在。而沩山灵祐的法嗣却六传而绝,自然声势不如黄檗希运那方了。
不过,沩山灵祐早于黄檗希运参学于百丈怀海,按照佛门的长幼顺序,实在是应该排在黄檗希运前面的。

一、早期求法
沩山灵祐禅师,公元771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市霞浦县,俗家姓赵。
灵祐禅师小时候有一天在家里的庭院中玩耍的时候,忽地看见天上有很多的瑞气祥云徘徊在自己家房屋的上方,而且云中还有非常清晰且美妙的音乐声传来。
这一下,整个街坊都惊动了,大家纷纷跑出来一看究竟。可是不论是老人还是有学问之人,没有谁能说清楚这是个什么情况的。
大家正在猜测之际,忽地有个岁数非常大长相如同罽宾国(西域国名)人的老人,直接走进了灵祐禅师的家里。
老人进去后,指着灵祐禅师对着灵祐的家人们道:“这个小孩之相貌,那是非常独特的,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他实在是佛之真子啊。如果他出家为僧的话,一定可以使佛法重现光辉普照天下的。”
这个老人在灵祐禅师家里待了很久,才弹了四下指头离去。
既然出现了这种事情,出家,对于灵祐禅师来讲就是一件大家都认为正常的事情了。
于是灵祐禅师在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本地的建善寺,在法恒律师处落发为僧。在寺院里,灵祐禅师除了学习佛法外,那是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的,他一个人每天干的活,常常比寺院里两个人干的活还多。
在二十岁的时候,灵祐禅师又来到了杭州龙兴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在龙兴寺里,灵祐禅师废寝忘食的学习着佛教大小乘经典,尤其是对于佛教大乘经典,灵祐禅师更是用心研读不已。
不过,灵祐禅师费尽心思看了三年佛经后,却并不满意自己所学。有一天他叹息着对几个好同学道:“诸佛至论,虽然妙理渊深,不过终究不是我心灵栖息之所。”于是灵祐禅师决定出去游方参学。
灵祐禅师首先来到了浙江的天台山游方参学,他不但在这里参礼了智者大师的遗迹,也在国清寺学习了一段时间,更是在这里碰上了寒山和拾得两位奇人异士。在他们的指点下,灵祐禅师离开国清寺后,便直接来到了江西靖安县泐潭寺,参拜百丈怀海禅师。
怀海禅师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自然是有识人之明的。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就收下了灵祐禅师这个学生。
后来怀海禅师离开了泐潭寺,来到了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创建了百丈寺。
而灵祐禅师没多久也来到了百丈寺继续追随怀海禅师学习洪州宗的禅法,并最终在怀海禅师的钳锤下开悟。
不过,灵祐禅师在悟道后,并没有马上离开百丈寺,而是依旧留在怀海禅师身边学习深造。这就如同怀让禅师悟道后,依旧留在慧能大师身边深造数年一样。
这一天,怀海禅师在江湖上的铁哥们司马头陀从湖南专门赶来看望怀海禅师,两个老朋友在方丈室相见后,自然是相谈甚欢啊。
一番寒暄后,司马头陀道:“怀海师父啊,我在湖南长沙西北方向寻得一处奇胜之地,名叫大沩山,如果在这个地方建造寺院的话,那是可以汇聚一千五百僧人之多的啊。”
在那个时候,能拥有上千僧人的寺院,其规模和声势那绝对能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要是寺院僧人能达到一千五百人,那绝对就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存在了。因为就算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高手怀海禅师所主持的百丈寺,其僧众也只是超过千人而已,而远远不到一千五百人之众呢。
司马头陀在当时的江湖上,除了参禅悟道外,更是以看人识相之能、堪舆地理之术而名闻江湖。江湖中很多的寺院建造之时,都是邀请司马头陀前去查看一番后再做决定的。而江湖中人也好,社会上的达官显贵也好,对于司马头陀一个个都是趋之若鹜的,都希望司马头陀能来看看自己指点一二。
看到司马头陀又发现了一处可以弘法的宝地,怀海禅师高兴的道:“既然那个地方如此奇胜,哪么我亲自前去,你看怎么样?”
司马头陀笑着道:“师父是骨人,而那里是肉山,如果你亲自去的话,创建的寺院是不会超过千人的。”
怀海禅师马上道:“既然如此,哪么你看看我这个寺里之人,可有适合去主持大沩山的么?”
司马头陀道:“那请师父把他们喊来,我一个个的看看就知道了。”
当时的百丈寺,一把手自然是怀海禅师了,而二把手则是百丈寺的首座,怀海禅师的师弟华林善觉。
所以怀海禅师马上叫侍者去把首座请来。

华林善觉得知消息后来到了方丈室。怀海禅师问司马头陀道:“你看我师弟还行吗?”
司马头陀望了华林善觉一眼,然后说道:“烦请首座咳嗽一声,再走几步。”
华林善觉按照司马头陀的吩咐做了后,司马头陀摇了摇头道:“恕我直言,首座不适合去啊。”
看到自己和华林善觉都不适合去主持大沩山,那么就只有在比自己小一辈的学生中挑选一个出来了。而在百丈寺所有的学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则是担任典座的灵祐禅师。
于是怀海禅师立马叫侍者去把灵祐禅师喊来。
灵祐禅师得知情况后,也赶紧来到了方丈室。不料他刚走进去,司马头陀一见,立即对着怀海禅师道:“此人正是大沩山的主人啊。”
到了晚上,怀海禅师把灵祐禅师喊到方丈室里嘱咐道:“灵祐啊,你的化缘在此。大沩山那个圣地,是适合你去居住弘法的,希望你能延续我的法脉,广度后学。”
华林善觉听到风声后,赶紧来到了方丈室找怀海禅师理论。一些学生知道后,也跟着来到了方丈室一看究竟。
华林善觉对怀海禅师道:“师兄啊,我不但拥有马祖道一颁发的毕业证书,而且在寺里我还是排名第二的首座啊。灵祐只是个负责斋堂事务的典座,而且还是个后辈,怎么可以让他去主持大沩山呢?”
怀海禅师笑着道:“你要是能当着大家的面下一出格的转语,哪么我就让你去当主持。”
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啊,当主持又不是论资排辈,那是要弘法的呢。既然要弘法,自身的禅宗功夫那就必须是出格的才行呢。如此的话,那就请你当着大家的面,露一手你的真功夫出来吧。
于是怀海禅师马上指着旁边的净瓶问华林善觉:“不得唤作净瓶,你唤作甚么?”
这种问题,华林善觉自然张口就来:“不可唤作木棎也。”
不过,怀海禅师对华林善觉的回答并不满意。他转过头来望着灵祐禅师道:“不得唤作净瓶,你唤作甚么?”
怀海禅师话音刚落,灵祐禅师上前一脚就把净瓶踢翻在地,然后转身走出了方丈室。
怀海禅师一见,不由得哈哈大笑道:“首座输掉大沩山了啊。”
自然,怀海禅师安排了灵祐禅师前往大沩山去开创基业。
华林善觉和沩山灵祐争夺大沩山主持的公案传入江湖后,后来的很多禅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北宋的兜率从悦禅师作偈评唱道:
净瓶踢处有来由,自是行人不到头。
须信春风生大野,不风流处也风流。
北宋的上方日益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顾山前有信旗,单刀一直入筹帷。
长戈短戟都无用,夺得将军金印归。
北宋的德逢通照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用还须作者知,当场一着绝狐疑。
堪嗟不绍家园者,只向人前去灼龟。

二、弘法沩山
灵祐禅师离开百丈寺后,在江湖上闯荡了好几年,才大约于公元820年,来到了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地界。
不过,当灵祐禅师望着沩山时,却并没有仰望弘法圣地的感觉。
此时的沩山,山势陡峭,山深林密,并且杳无人烟。不过,虽然人看不到一个,那些虎狼豺豹猿猱鸦雀之类的禽兽,倒是上蹿下跳东奔西突的屡见不鲜。
不过,司马头陀那是怀海禅师交往多年的铁哥们,绝无欺骗怀海禅师之理。而且司马头陀在堪舆这方面的学识和成就,在江湖上那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不会胡说八道的。那么,自己还是到山上去吧,毕竟自己是来开辟根据地弘法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看绝妙风光的。
于是,灵祐禅师便一个人披荆斩棘来到了山上,然后动手搭建了一个茅草屋居住。
灵祐禅师一个人在山中草屋居住,实在是个非常艰苦的事情啊。
隐士,看着是个美好的词汇,看着是个让人神往的生活,其实现实是大不一样的。你一个人在深山老林中居住,刮风下雨、大雪封山、衣食住行、生病吃药、孤独寂寞,每一样你都得自己独自忍受独自解决。
幸好,灵祐禅师从小就是个吃苦耐劳之人,现在更是个悟道了的禅师。所以在山中,肚子饿了,就出去寻找点野果野菜充饥。平时则一个人在草屋坐禅。
就这样,灵祐禅师在沩山山中一个人整整待了七年。
七年了,居然没有一个江湖中人来到山中和自己交流学习。灵祐禅师不由得寻思道,我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是希望能在这里开创基业的,可是七年来都没有一个江湖中人前来。既然如此,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吧。自己离开百丈寺的时候,怀海师父一再叮嘱自己出来后要好好弘法禅法,把禅宗法脉传承下去。虽然自己一个人隐居深山没有问题,而且完全可以自得其乐,可是没法弘扬佛法利益天下众生,也没办法传承师父的法脉啊。
于是灵祐禅师立即收拾好包裹,然后直接就下山而去。
不料刚走到山口,忽地有许多的蛇虎狼豹等等动物纵横交错的拦在路上。
灵祐禅师一见,不由得望着他们道:“你们这些禽兽,不要挡住我前行的道路。如果我真的和此山有缘的话,你们各自散去。如果我真的和此山无缘的话,我从这里经过,你们想吃我的话,随便来吃就是了。”
灵祐禅师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前行,只见这些禽兽忽地一下就四散开去,然后就不见踪影了。
看来,自己真的是和沩山有缘分啊。灵祐禅师于是又回到了山中那座草屋居住下来,默默的等待着机缘的到来。
灵祐禅师重新回到山中不到一年,这一天正在山中到处寻找吃的,忽地看到前面有几个人往山中搜寻而来。
灵祐禅师在沩山中待了快八年,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上山来。于是灵祐禅师赶紧迎了上去。
走近一看,双方都是惊喜过望啊。

原来灵祐禅师自从离开怀海禅师后,他的师弟长庆大安禅师却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在百丈寺居住。不过过了好几年,江湖中竟然没有灵祐禅师的任何消息传来,大安禅师心想,看来应该是灵祐师兄创建根据地遇到了什么困难。
于是大安禅师就从百丈寺里面挑选了几个能干的僧人,一起来到沩山帮助灵祐禅师开辟弘法根据地。
师兄弟们重新相逢后,自然都是非常的高兴啊。大安禅师拉着灵祐禅师的手道:“师兄啊,我可有话在先,我来到这里给你当典座辅佐你,不过如果以后你的寺院僧众要是达到五百人了,不论如何你都要让我离开啊。”

山上多有几个人活动了,一些进山打猎的砍柴的采药的山民,这才发觉原来山中还有几个僧人在此修行的呢。
任何时候,老百姓对于在山中修行的僧人也好道士也好,都是满怀敬意的。
所以消息传开后,进山来供养的来帮忙的,江湖中人来参学的交流的,就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人多了,自然吃喝拉撒的问题就得及时解决啊。
于是灵祐禅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就在山中修建了一座寺院供大家学习居住。
随着灵祐禅师弘法规模的扩大,灵祐禅师在江湖上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这就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时的襄阳连帅李景让听闻灵祐禅师的名声后,也专门来到灵祐禅师的寺院视察宗教工作,顺便向灵祐禅师讨教禅法。
两人见面后,李景让不由得对灵祐禅师的佛法人品大为称赞。回去后就立即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给灵祐禅师的寺院赐号。
朝廷的诏书很快的就回复下来了,皇帝赐予灵祐禅师寺院为“同庆寺”。
而且后来担任过宰相的裴休,也利用工作之余来到同庆寺参学于灵祐禅师。
此时的沩山灵佑,上有皇帝所赐的寺号,中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广大信众的追捧,再加上本身就是百丈寺佛学院成绩最好的学生,所以很快的就在江湖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不但许多江湖人士前来同庆寺参禅悟道,就是很多坐镇一方的江湖大佬,也是频频前来同庆寺和灵祐禅师切磋交流。
当然,最让灵祐禅师高兴得嘴都合不上的是,同庆寺的招牌挂起来没几天,仰山慧寂和香严智闲等人也来到了寺里参学,并且成为了他最为得意的学生。而灵祐禅师在仰山慧寂和香严智闲两人的辅佐下,更是把同庆寺推到了滚滚江湖的最高峰上。

三、开宗立派
灵祐禅师在同庆寺说法如云,江湖中人前来参学的、交流的、看热闹的、勘辩的甚至于踢场子的,那是络绎不绝啊。
不但如此,灵祐禅师和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师徒间也是相互切磋不断,在江湖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公案。

有一天,灵祐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他讲道:“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有僧人问灵祐禅师:“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悟后还需要修行吗?悟了是不是就是一了百了了?这个问题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很多大师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大师的悟道机缘不一样,学识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面对的学人不一样,自然他们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了。
灵祐禅师回答道:“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灵祐禅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并且直到现在,很多人在教学中依然在引用灵祐禅师的这个话语。
灵祐禅师上述两则比较通俗易懂的法语,充分表明了灵祐禅师无为无事、理事不二的禅学思想。

有一天,灵祐禅师来到法堂端坐,寺院的库头在一旁敲击木鱼集众。旁边厨房正在干活的火头听到木鱼声,忽地把自己手中的火钳扔在一边,然后拊掌哈哈大笑。
灵祐禅师听说后,不由得道:“我的僧众中竟然也有这种人啊。”因为怀海禅师的百丈寺就出现过闻到鼓声哈哈大笑从而悟道的僧人,所以灵祐禅师才有此语。
于是灵祐禅师马上叫人把火头喊了过来,然后问道:“你刚才是什么意思啊?”
看到师父勘辩自己来了,火头不慌不忙的道:“我今天还没有吃粥,肚子饿了,所以听到集众的木鱼声就高兴了起来。”
看来这个火头和百丈寺那个僧人都是闻声悟道之人了,所以灵祐禅师对他点头表示了认可。
不过,后来唐末五代的镜清道怤禅师却不以为然的道:“将知沩山众里无人。”
但是镜清道怤的师侄安国慧球禅师却反过来道:“将知沩山众里有人。”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这僧洪音大震,直得千五百人眼目定动。及乎勘证将来,却打个背翻筋斗。若不是沩山,怎见汗马功劳。”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史121: 开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