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义军为何会发展壮大?

我看中国历史之五十九:唐朝篇十八


     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义军为何会发展壮大?

     文  和运超


     唐僖宗李儇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属于一个不大不小的年纪。要说能够自己处理各种事务显然他远远不够格,但要说他还很低幼,完全要听从身边辅佐的大臣,又不是那么回事。李儇只是有鲜明的倾向,他只信赖他身边得力的人,这就是大宦官田令孜。

这种带有选择倾向的立场,在除掉招人痛恨的韦保衡方面还说得过去,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这种的做法,对已经呈现明显滑坡的晚唐局势就是红灯信号了,经过庞勋的一番折腾,大唐根基就开始撼动了。


唐僖宗的画像

      之前只手遮天的王守澄、仇士良等辈霸道嚣张,由于李唐根基深厚,还算经得起他们颠来倒去。可轮到唐懿宗、唐僖宗两父子手上,晚唐这番光景已经实在算不上无限好的夕阳了。田令孜这时候的独断独行,的确把李唐推向了燎原的烈火中。

田令孜其实为人非常聪明,来自四川成都,本来姓陈,拜义父而改田姓。起初管理马坊,把地方进贡献给皇帝的马匹照顾地不错。当时普王李俨年幼贪玩,好骑马游猎,田令孜心思灵巧,把普王哄得十分高兴,两人关系亲密,后来就一直侍奉普王,史书形容好到连睡觉都离不开田令孜。

      田令孜家乡还有一个哥哥陈敬瑄,原本也很卑贱。兄弟已经入宫当了宦官,陈敬瑄除非想跟着一起当宦官,无权无势的两兄弟当然不可能在宫廷谋到职务,陈敬瑄就在长安到处混饭吃,据说一度做过卖烧饼的师傅。唐懿宗时,崔安潜(清河崔氏后人,大中年间进士,司空崔从之子,宣宗后期宰相崔慎由的弟弟)镇守许昌为忠武军节度使。在皇子普王身边侍奉的田令孜想为陈敬瑄求一个兵马使的职务,崔安潜乃名门子弟,根本看不起贱民阶层的田令孜和陈敬瑄,没有允许。

      哪知数年后普王继位成了唐僖宗,田令孜摇身一变成为掌握神策军的核心人物,先让兄长陈敬瑄在左神策军供职,转眼间升到左金吾卫将军的职位,相当于负责京师一部分安防。

没多久,沿袭之前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都重视西南后方,田令孜来自四川成都,建议让唐僖宗注重对巴蜀的经营,这就让大将高骈去坐镇成都,同时继续对南诏进行防范,这一策略是对唐朝有益的,倒不算田令孜的败笔,所以他有聪明的头脑。

      乾符元年(874),高骈到西川任职节度使,指挥步骑五千过大渡河活捉酋长数十人。髙骈修复邛崃关,在大渡河诸城设立栅,又筑城于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一带)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今四川乐山市沐川县一带),在南诏进军要路各置兵数千驻扎,基本解决南诏对唐朝四川一带的骚扰。

      唐僖宗加高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高骈在成都期间大力整顿吏治和民风,经过三年期间,整个西川稍微振作。重中之重的举措就是对成都进行了一番修筑,加了一道外围城墙,号称罗城。

       隋唐以来,成都的经济和人丁十分兴旺,历来号称扬一益二是唐宋时期的标志。中期自唐玄宗入蜀,不断有北方豪门大姓和许多百姓南下,成都的旧城已经无法容纳。加上多次因为吐蕃、南诏的滋扰,需要加强安全防御,所以高骈提出将成都扩容,能够安置当地军民,以南北拓展,将府城与罗城分开,这是一次合理的城市格局规划。

      南诏自唐懿宗到唐僖宗进犯多次失利,乾符三年(877)再次试图袭扰黎州(今四川雅安市汉源县),结果又一次大败,退至巂州(今凉山州越西一带)景净寺,南诏王世隆羞愧恼恨而死,年仅三十五岁。由于南诏连年出征,史料称“弩藏不给,横剑于民,上下俱困。”世隆的儿子隆舜继位,乾符六年(879),西川节度使高骈为趁机笼络,奏请和亲。右谏议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认为有辱身份。高骈调到荆南以后仍然上奏建议与南诏和亲,隆舜探听到消息,派赵宗政往唐朝进贡,代其朝拜唐僖宗。唐朝派岭南节度使辛谠的幕僚徐云虔前往南诏,隆舜还向徐云虔请教《春秋》,表明结好的愿望。


高骈的画像

       事实上不止是西南南诏对唐朝一直骚扰,唐僖宗继位不久,天下已经烽烟大起,这就是王仙芝在山东一带的起事,跟着就酿成黄巢这股超级风暴。

王仙芝、黄巢和之前懿宗年间的裘甫一样,他们都是贩私盐的,不光胆子大,本身武艺还相当不错,所以敢于铤而走险。王仙芝是濮州人(今一般认为是山东菏泽鄄城县),后来聚集许多乡民在长垣起事(长垣一般认为在今河南境内),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很快濮州、曹州一带纷纷响应,很多之前追随庞勋失败散居各地的人迅速向王仙芝靠拢,其中有一股非常强的力量就是曹州的黄巢。黄巢身边起初有数千人,攻郓州(今山东东平),袭沂州(今山东临沂),到乾符二年十一月就形成“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的局部动荡。

       唐僖宗命河南诸藩镇戒备,主要保卫东都洛阳,因为王仙芝、黄巢大军已经袭扰河南,王仙芝与黄巢分兵行动,王仙芝率军猛攻汝州城,全歼官军,取得杀死唐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生擒刺史王镣的重大胜利。东都洛阳震动,百官出奔。吓得唐僖宗在长安取消了重阳内宴,想要下诏赦免王仙芝罪,妄图招抚义军。当时王仙芝立场坚定,没有理睬。与黄巢联络转为南下,他们这边东进淮南,从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取舒州(今安徽潜山)、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黄巢义军的声威则惊动淮南。仅仅半年时间里,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流动作战,令大唐官军疲于奔命,而两股义军队伍则发展到号称三十万人。

       面对唐朝两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义军声势,蕲州刺史(蕲州今属于湖北黄冈市蕲春县一带)裴倔开城投降,还为王仙芝上表求官。唐僖宗表示加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能够成为唐朝最有威望的神策军将领,据说王仙芝开始动摇,遭到黄巢一顿责骂,其余将领也强烈反对。因为神策军虽然地位很高,但一般听从宦官指挥,对于当时义军而言,是很看不起。王仙芝再次拒绝降唐,并再次与黄巢分兵,由黄巢领大军主攻关中入长安。而王仙芝继续往南,陷入杨复光的围攻,走上失败投降的道路。

       杨复光是晚唐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个角色,本为福建人,于宣宗大中年间入宫。貌似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拜内常侍杨玄价门下当养子。杨复光为人聪明伶俐,又会舞枪弄剑,慷慨有节义,杨玄价为他改名杨复光。

之前唐懿宗后期庞勋等人到处滋扰时,杨复光为出人头地,主动向义父杨玄价要求去地方做监军,每每跟着出征,提升能力非常快,他和当时只会仗着宫廷内侍身份作威作福的官宦监军颇不一样。

      王仙芝、黄巢的声势做大后,杨复光以监军身份负责组织讨伐。蕲州刺史裴倔联系招降,王仙芝有所大意,大将尚君长去谈判时被另一招讨使宋威掳走,然后冒充作战擒获领取战功。杨复光十分恼怒,上奏申辩。宋威却杀了尚君长等多个将领来个死无对证,同时也暂时断了王仙芝的投降念头,杨复光只能与曾元裕(其余事迹很少,但王仙芝、黄巢一事上有大功,后升平卢节度使坐镇青州)与王仙芝硬拼,朝廷遂以曾元裕取代宋威为招讨使(“诸道行营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王仙芝在湖北境内接连遭遇大败,基本失去了绝大部分主力。逃出的人马非常少,汇入黄巢的队伍中。

      当时任荆南节度使的是宋浩,曾经也做过杨玄价的手下,对杨复光不大瞧得起。安排给宋浩的副手段彦谟来自泰宁军(过去属于淄青节度使境内沂州、密州、海州等地,乾符中单独赐名泰宁军),对宋浩也不服气,被杨复光唆使杀了宋浩。杨复光整合了各方资源,兼任忠武军节度使驻扎邓州,要求唐军全力阻止王仙芝回到河南。

乾符五年二月(878),杨复光、曾元裕在黄梅(今湖北黄梅)与义军决战,王仙芝的主力人马基本被消灭,王仙芝本人在突围中战死,大将尚让(即尚君长的弟弟)领少数一部分人突围出去,在亳州附近与黄巢汇合,成为义军中仅次于黄巢的二号人物。唐军奏报称这一战为蕲黄大捷,王仙芝的义军光战死就超过五万,本人也战死,对唐军确实是意想不到的胜利。

       而黄巢随后收留王仙芝的残余人马,再次振作,却取得比王仙芝更加巨大的声势,当时唐军自然以为黄巢不如王仙芝,小小动荡很快就将平息了。但黄巢从来就不是一个粗鲁武夫,事实上他自小就有一些文化,不止流传那一首著名的菊花诗,史料还有个别其他诗歌水平也不差。

毕竟黄巢文化根基不厚,多年科举不过关八成是事实,黄巢就在家乡继承了贩盐事业,成为当地的盐帮首领。正因同属盐帮,乾符元年的时候,王仙芝、尚君长、尚让等在长垣县起事传檄附近州县,黄巢和王仙芝他们今天同属山东境内,原本互相毗邻,也接到通知。黄巢就与家人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前期王仙芝率众攻沂州(沂州在南北朝因沂河而命名,主要在苏北徐州一带,不属今山东。隋唐以后的沂州才迁于今鲁南的临沂、枣庄、日照一带),后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地,重点攻汝州,同时还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泌阳、桐柏等地)、邓州(今河南南阳市代管的邓州市一带),又占郢州(今湖北京山)、复州(今湖北沔阳),攻随州(今湖北随县)。史书十分夸张地称,义军过处路上几乎没有活人,但另一笔又称义军迅速发展到近三十万。显然是过去所谓春秋笔法,需要跳出来批评义军带来的危害和恐慌,稍加分析就能看到,即便数据含有水分,多数百姓多半是携家带口跟着王仙芝、黄巢走了,所以才能迅速壮大队伍,除了真正抗拒义军的,应该并没有多少百姓被王仙芝、黄巢的队伍加害。

关于王仙芝黄巢的研究书籍

       没多久,唐朝传出招抚王仙芝的消息,黄巢和众人一起在商议行动计划,当面斥责王仙芝:“曾共立誓言,横扫天下,现在只有从官员到左军,让这五千多人回到哪里去呢!”不仅多数将领对王仙芝有意归顺不满,据说黄巢还挥拳殴打王仙芝。之后两人分兵,貌似一度闹僵了。

这时候黄巢的力量还并不大,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治今山东郓城),杀天平军节度使薛崇。三月又陷沂州,人数才达到数万人。

       王仙芝领大军前往荆南,节度使杨知温逃走,但左武卫将军刘秉仁出其不意反攻,阵脚大乱,大将柳彦璋被杀。王仙芝跟着在湖北境内连连失利,黄巢赶来汇合,途中也遭遇败绩。这时王仙芝又再起谈判念头,所以有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前去联络杨复光一事,却上了宋威的当。

      王仙芝失败战死后,黄巢被尚让等人推举,为了振作士气,在亳州(今安徽亳州一带)称“冲天大将军”,开始设立官职。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攻叶城、阳翟,朝东都洛阳进军。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率兵五千援东都,朝廷诏命河阳兵千余人开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守卫宫阙。

当时,名将高骈从荆南节度使又改镇海节度使,他一出手就将黄巢另外一支兵马消灭。而河南一带攻阳翟、郏城、襄城的人马也被崔安潜(就是看不起田令孜,不肯帮其兄陈敬瑄安排职务的忠武军节度使)打退。唐军这一番攻势下来,黄巢再次损失数万人马,义军士气又跌入谷底,就选择向天平军投降。天平军的辖区是在曹州、濮州等地,换句话说,黄巢需要退回家乡一带,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

      归顺朝廷还不到半年,乾符五年八月,黄巢再次起事进攻宣州。这一幕让人感觉很跳戏。一者黄巢的归降很难分辨真假,一般都认为不是真心归顺;二者,黄巢如果是在天平军辖区待了半年,怎么忽然又一跃千里在今天安徽境内攻打宣州?显然十分飘忽矛盾。

以《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对照,只能大致还原一个过程。在乾符五年初,黄巢本来是已经进入两淮之地,因高骈、崔安潜夹击攻势很强,接连败绩,那么黄巢最初请降是对高骈还是对天平军节度使这一点有些不清不楚。

以《旧唐书》为主,貌似高骈自以为凭借威望慑服了黄巢,让部将张璘在天长镇接受黄巢败军的投降,结果张璘反而被杀,黄巢就势转入湖湘一带。然后他尝到和朝廷谈判有“缓兵之计”效果,跟着一年多时间不断展开谈判,然后不断转移目标,义军队伍终于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以黄巢前后演变来分析,主要还是对最初请降获得空头支票的右卫将军不满。当初招降王仙芝,好歹还是神策军职务;黄巢和王仙芝闹僵就因为对只招降王仙芝有不满,如今黄巢处于低谷之际愿意归顺,结果是更加廉价的右卫将军,自然心头窝火。 

高骈派遣大将张璘、梁缵在南陵打败义军,黄巢属下秦彦、毕师铎等投降。黄巢一时无奈,再次准备屈服,高骈有所大意。让张璘在天长镇接受黄巢败军,结果黄巢杀张璘进入浙东(《新唐书》所记张璘中埋伏被杀是黄巢广明元年从岭南北伐荆湘以后。《旧唐书》记载是初次归降时设计,显得有矛盾。综合梳理,《旧唐书》在高骈事迹方面比较合理,广明元年后,沙陀军已经赶来成为官军主力,黄巢在中原一带有些施展不开,这才往关中挺进。另外高骈在黄巢于岭南多次试探朝廷情况下还会和张璘中计也说不通,只有前期胜利一时骄傲大意比较合理),抓越州观察使崔璆,当时就让崔璆凑请朝廷加封黄巢为天平军节度使,自然不会同意。宰相郑畋与枢密使杨复恭(为杨复光的堂兄弟)奏,表示只能授同正员将军。《新唐书》把索要天平军节度使这一节延后在进入广州,胁迫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上奏,按情理应该是分开的两次谈判。

正因朝廷给的职务仍然不合黄巢心意,所以他转而进入江西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破虔、吉、饶、信等州,于乾符五年十二月打通建州(今福建建瓯一带)山路,进入福建,官军很久没有见过这等声势的义军,史书称一触即溃,不到三个月时间几乎全境陷落,不得不急调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前来驱赶义军。

       乾符六年(879)九月,黄巢大军进入岭南,兵围广州,黄巢托被俘虏的越州观察使崔璆写信劝降困在广州城内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这时,黄巢让李迢上书朝廷,李迢不同意,还是那位崔璆请求给黄巢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希望长久占据岭南、交州等南部边疆地区,朝廷自然也没有同意。

      黄巢接到消息大怒,自称“义军百万都统”,发檄文斥责朝廷宦官柄朝,指他们各种贿赂勾结,还专门强调选贡不当,貌似发泄对当年几番考试被刷心生怨恨。看似黄巢可笑,但应该是事实,因为从这里能透露出两点信息。

     第一,黄巢几番和朝廷的谈判索要职务,出于真心的可能性不算小。他的内心的确很想在唐朝官府方面出人头地,不管黄巢自身水平是否达到标准,他的确是对当时官府选拔人才的考核不满,认为很不公平。

    第二,黄巢的斥责确实有很大的真实性。之前笔者提过,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在文宗时有令狐楚这种后台,依然几次科考都被刷。李商隐是靠自己的文才水平参加考试,并没有通过令狐楚走后门,考官贾鋉因看不惯其言辞华丽的文体故意不录取。导致李商隐非常恐惧郁闷,担心会失去令狐楚的支持。

     所以,晚唐以来科举看似推出了不少人才,但随着时间沉淀,也有各种弊端显现。黄巢这时候借故痛斥科举埋没人才,不是对身边那些底层大字不识的穷苦民众发声,而开始对各地有一些才华,甚至一些地方乡绅士子施加影响,争取他们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义军为何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