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集群(六)

一、概述

集群,即Redis Cluster,是Redis 3.0开始引入的分布式存储方案。

集群由多个节点(Node)组成,Redis的数据分布在这些节点中。集群中的节点分为主节点和从节点:只有主节点负责读写请求和集群信息的维护;从节点只进行主节点数据和状态信息的复制。

集群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点:

1、数据分区:数据分区(或称数据分片)是集群最核心的功能。

集群将数据分散到多个节点,一方面突破了Redis单机内存大小的限制,存储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每个主节点都可以对外提供读服务和写服务,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响应能力。

Redis单机内存大小受限问题。例如,如果单机内存太大,bgsave和bgrewriteaof的fork操作可能导致主进程阻塞,主从环境下主机切换时可能导致从节点长时间无法提供服务,全量复制阶段主节点的复制缓冲区可能溢出……。

2、高可用:集群支持主从复制和主节点的自动故障转移(与哨兵类似);当任一节点发生故障时,集群仍然可以对外提供服务。

本文内容基于Redis 5.0.7。

二、集群搭建

我们将搭建一个简单的集群:共6个节点,3主3从。方便起见:所有节点在同一台服务器上,以端口号进行区分;配置从简。3个主节点端口号:7001/7002/7003,对应的从节点端口号:7004/7005/7006。

集群的搭建有两种方式:(1)手动执行Redis命令,一步步完成搭建;(2)使用Ruby脚本搭建。二者搭建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Ruby脚本将Redis命令进行了打包封装;在实际应用中推荐使用脚本方式,简单快捷不容易出错。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式。

执行Redis命令搭建集群

集群的搭建可以分为三步:

(1)启动节点:将节点启动,此时节点是独立的,并没有建立联系;

(2)创建集群

(3)指定主从关系:为从节点指定主节点。

1. 启动节点

集群节点的启动仍然是使用redis-server命令,但需要使用集群模式启动。下面是7001节点的配置文件(只列出了节点正常工作关键配置,其他配置(如开启AOF)可以参照单机节点进行):

'redis-7001.conf'
bind 172.16.71.183 #一定要写本机ip并且建立集群的时候要用这个ip建立
port 7001
cluster-enabled yes #开启集群
cluster-config-file "node-7001.conf" #节点信息,自动生成
cluster-node-timeout 5000  #超时时间
logfile "log-7001.log"
dbfilename "dump-7001.rdb"
daemonize yes

#建议增加 
dir /var/user/redis-5.0.7/7001/  #文件路径
pidfile /var/run/redis_7001.pid  #pid位置
daemonize yes  #守护线程模式(后台启动)
requirepass “CSFW” #访问密码
masterauth “CSFW” #主机密码
  • cluster-enabled yes:Redis实例可以分为单机模式(standalone)和集群模式(cluster);cluster-enabled yes可以启动集群模式。在单机模式下启动的Redis实例,如果执行info server命令,可以发现redis_mode一项为standalone,集群模式下的节点,其redis_mode为cluster

  • cluster-config-file:该参数指定了集群配置文件的位置。每个节点在运行过程中,会维护一份集群配置文件;每当集群信息发生变化时(如增减节点),集群内所有节点会将最新信息更新到该配置文件;当节点重启后,会重新读取该配置文件,获取集群信息,可以方便的重新加入到集群中。也就是说,当Redis节点以集群模式启动时,会首先寻找是否有集群配置文件,如果有则使用文件中的配置启动,如果没有,则初始化配置并将配置保存到文件中。集群配置文件由Redis节点维护,不需要人工修改。

编辑好配置文件后,使用redis-server命令启动该节点:

redis-server redis-7001.conf

节点启动以后,通过cluster nodes命令可以查看节点的情况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ab30ec479f19462d9985d20589cc571170b62e4d 127.0.0.1:7001@17001 myself,master - 0 1578122318377 1 connected 0-5460

其中返回值第一项表示节点id,由40个16进制字符串组成,Redis每次启动runId都会重新创建,但是节点id只在集群初始化时创建一次,然后保存到集群配置文件中,以后节点重新启动时会直接在集群配置文件中读取。

其他节点使用相同办法启动,不再赘述。需要特别注意,在启动节点阶段,节点是没有主从关系的,因此从节点不需要加replicaof配置。

2. 创建集群

  • 创建不含slaver 的集群:
redis-cli --cluster create 172.16.71.183:7001 172.16.71.184:7002 172.16.71.185:7003 --cluster-replicas 0

>>> Performing hash slots allocation on 3 nodes...
Master[0] -> Slots 0 - 5460
Master[1] -> Slots 5461 - 10922
Master[2] -> Slots 10923 - 16383
M: 736cd7825917ef90ef76869e7f769586e3a49ca2 127.0.0.1:7001
   slots:[0-5460] (5461 slots) master
M: 70239ba26e56ceaa537c1040a99f7f3fc9e744f1 127.0.0.1:7002
   slots:[5461-10922] (5462 slots) master
M: bbfb8a71c9c43fcf28c76c785f0b11ce69f55e72 127.0.0.1:7003
   slots:[10923-16383] (5461 slots) master
Can I set the above configuration? (type 'yes' to accept): yes
>>> Nodes configuration updated
>>> Assign a different config epoch to each node
>>> Sending CLUSTER MEET messages to join the cluster
Waiting for the cluster to join
..
>>> Performing Cluster Check (using node 127.0.0.1:7001)
M: 736cd7825917ef90ef76869e7f769586e3a49ca2 127.0.0.1:7001
   slots:[0-5460] (5461 slots) master
M: 70239ba26e56ceaa537c1040a99f7f3fc9e744f1 127.0.0.1:7002
   slots:[5461-10922] (5462 slots) master
M: bbfb8a71c9c43fcf28c76c785f0b11ce69f55e72 127.0.0.1:7003
   slots:[10923-16383] (5461 slots) master
[OK] All nodes agree about slots configuration.
>>> Check for open slots...
>>> Check slots coverage...
[OK] All 16384 slots covered.

3. 指定主从关系

  • 使用创建时的cluster-master-id 或执行 redis-cli --cluster check 172.16.71.183:7001 查看运行状态
redis-cli --cluster check 127.0.0.1:7001
127.0.0.1:7001 (736cd782...) -> 0 keys | 5461 slots | 0 slaves.
127.0.0.1:7002 (70239ba2...) -> 0 keys | 5462 slots | 0 slaves.
127.0.0.1:7003 (bbfb8a71...) -> 0 keys | 5461 slots | 0 slaves.
[OK] 0 keys in 3 masters.
0.00 keys per slot on average.
>>> Performing Cluster Check (using node 127.0.0.1:7001)
M: 736cd7825917ef90ef76869e7f769586e3a49ca2 127.0.0.1:7001
   slots:[0-5460] (5461 slots) master
M: 70239ba26e56ceaa537c1040a99f7f3fc9e744f1 127.0.0.1:7002
   slots:[5461-10922] (5462 slots) master
M: bbfb8a71c9c43fcf28c76c785f0b11ce69f55e72 127.0.0.1:7003
   slots:[10923-16383] (5461 slots) master
[OK] All nodes agree about slots configuration.
>>> Check for open slots...
>>> Check slots coverage...
[OK] All 16384 slots covered.
  • 挂载slaver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27.0.0.1:7004  127.0.0.1:7001 --cluster-slave --cluster-master-id 736cd7825917ef90ef76869e7f769586e3a49ca2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27.0.0.1:7005  127.0.0.1:7001 --cluster-slave --cluster-master-id 70239ba26e56ceaa537c1040a99f7f3fc9e744f1

redis-cli --cluster add-node 127.0.0.1:7006  127.0.0.1:7001 --cluster-slave --cluster-master-id bbfb8a71c9c43fcf28c76c785f0b11ce69f55e72
  • 连接集群
redis-cli -c -h 127.0.0.1 -p 7001  -a CSFW  # -a 密码
CLUSTER NODES 查看集群节点状态

在Redis集群中,借助槽实现数据分区,具体原理后文会介绍。集群有16384个槽,槽是数据管理和迁移的基本单位。当数据库中的16384个槽都分配了节点时,集群处于上线状态(ok);如果有任意一个槽没有分配节点,则集群处于下线状态(fail)cluster info命令可以查看集群状态,分配槽之前状态为fail,所有槽分配完毕,集群进入上线状态ok。

至此,集群搭建完毕。

集群方案设计

设计集群方案时,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

  • 高可用要求:根据故障转移的原理,至少需要3个主节点才能完成故障转移,且3个主节点不应在同一台物理机上;每个主节点至少需要1个从节点,且主从节点不应在一台物理机上;因此高可用集群至少包含6个节点。

  • 数据量和访问量:估算应用需要的数据量和总访问量(考虑业务发展,留有冗余),结合每个主节点的容量和能承受的访问量(可以通过benchmark得到较准确估计),计算需要的主节点数量。

  • 节点数量限制:Redis官方给出的节点数量限制为1000,主要是考虑节点间通信带来的消耗。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大集群;如果节点数量不足以满足应用对Redis数据量和访问量的要求,可以考虑:

    1. 业务分割,大集群分为多个小集群;
    2. 减少不必要的数据;
    3. 调整数据过期策略等。
  • 适度冗余:Redis可以在不影响集群服务的情况下增加节点,因此节点数量适当冗余即可,不用太大。

三、集群的基本原理

集群最核心的功能是数据分区,因此首先介绍数据的分区规则;然后介绍集群实现的细节:通信机制和数据结构;最后以cluster meet(节点握手)、cluster addslots(槽分配)为例,说明节点是如何利用上述数据结构和通信机制实现集群命令的。

1. 数据分区方案

数据分区有顺序分区、哈希分区等,其中哈希分区由于其天然的随机性,使用广泛;集群的分区方案便是哈希分区的一种。

哈希分区
哈希分区的基本思路是:对数据的特征值(如key)进行哈希,然后根据哈希值决定数据落在哪个节点。常见的哈希分区包括:哈希取余分区、一致性哈希分区、带虚拟节点的一致性哈希分区等。

衡量数据分区方法好坏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1) 数据分布是否均匀
(2) 增加或删减节点对数据分布的影响。由于哈希的随机性,哈希分区基本可以保证数据分布均匀;因此在比较哈希分区方案时,重点要看增减节点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 哈希取余分区
    哈希取余分区思路非常简单:计算key的hash值,然后对节点数量进行取余,从而决定数据映射到哪个节点上。该方案最大的问题是,当新增或删减节点时,节点数量发生变化,系统中所有的数据都需要重新计算映射关系,引发大规模数据迁移。

  • 一致性哈希分区
    一致性哈希算法将整个哈希值空间组织成一个虚拟的圆环,如下图所示,范围为0-2^32-1;对于每个数据,根据key计算hash值,确定数据在环上的位置,然后从此位置沿环顺时针行走,找到的第一台服务器就是其应该映射到的服务器。


    hash-partition.png

与哈希取余分区相比,一致性哈希分区将增减节点的影响限制在相邻节点。以上图为例,如果在node1和node2之间增加node5,则只有node2中的一部分数据会迁移到node5;如果去掉node2,则原node2中的数据只会迁移到node4中,只有node4会受影响。

一致性哈希分区的主要问题在于,当节点数量较少时,增加或删减节点,对单个节点的影响可能很大,造成数据的严重不平衡。还是以上图为例,如果去掉node2,node4中的数据由总数据的1/4左右变为1/2左右,与其他节点相比负载过高。

  • 带虚拟节点的一致性哈希分区
    该方案在一致性哈希分区的基础上,引入了虚拟节点的概念。Redis集群使用的便是该方案,其中的虚拟节点称为槽(slot)。槽是介于数据和实际节点之间的虚拟概念;每个实际节点包含一定数量的槽,每个槽包含哈希值在一定范围内的数据。引入槽以后,数据的映射关系由数据hash->实际节点,变成了数据hash->槽->实际节点。
    在使用了槽的一致性哈希分区中,槽是数据管理和迁移的基本单位。槽解耦了数据和实际节点之间的关系,增加或删除节点对系统的影响很小。仍以上图为例,系统中有4个实际节点,假设为其分配16个槽(0-15); 槽0-3位于node1,4-7位于node2,以此类推。如果此时删除node2,只需要将槽4-7重新分配即可,例如槽4-5分配给node1,槽6分配给node3,槽7分配给node4;可以看出删除node2后,数据在其他节点的分布仍然较为均衡。
    槽的数量一般远小于2^32,远大于实际节点的数量;在Redis集群中,槽的数量为16384。
    下面这张图很好的总结了Redis集群将数据映射到实际节点的过程:


    data-mapping.png

(1)Redis对数据的特征值(一般是key)计算哈希值,使用的算法是CRC16。

(2)根据哈希值,计算数据属于哪个槽。

(3)根据槽与节点的映射关系,计算数据属于哪个节点。

2. 节点通信机制

集群要作为一个整体工作,离不开节点之间的通信。

两个端口
在哨兵系统中,节点分为数据节点和哨兵节点:前者存储数据,后者实现额外的控制功能。在集群中,没有数据节点与非数据节点之分:所有的节点都存储数据,也都参与集群状态的维护。为此,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提供了两个TCP端口:

  • 普通端口:即我们在前面指定的端口(7000等)。普通端口主要用于为客户端提供服务(与单机节点类似);但在节点间数据迁移时也会使用。

  • 集群端口:端口号是普通端口+10000(10000是固定值,无法改变),如7000节点的集群端口为17000。集群端口只用于节点之间的通信,如搭建集群、增减节点、故障转移等操作时节点间的通信;不要使用客户端连接集群接口。为了保证集群可以正常工作,在配置防火墙时,要同时开启普通端口和集群端口。

Gossip协议
节点间通信,按照通信协议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单对单、广播、Gossip协议等。重点是广播和Gossip的对比。

广播是指向集群内所有节点发送消息;优点是集群的收敛速度快(集群收敛是指集群内所有节点获得的集群信息是一致的),缺点是每条消息都要发送给所有节点,CPU、带宽等消耗较大。

Gossip协议的特点是:在节点数量有限的网络中,每个节点都“随机”的与部分节点通信(并不是真正的随机,而是根据特定的规则选择通信的节点),经过一番杂乱无章的通信,每个节点的状态很快会达到一致。Gossip协议的优点有负载(比广播)低、去中心化、容错性高(因为通信有冗余)等;缺点主要是集群的收敛速度慢。

消息类型
集群中的节点采用固定频率(每秒10次)的定时任务进行通信相关的工作:判断是否需要发送消息及消息类型、确定接收节点、发送消息等。如果集群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增减节点、槽状态变更,通过节点间的通信,所有节点会很快得知整个集群的状态,使集群收敛。

节点间发送的消息主要分为5种:meet消息、ping消息、pong消息、fail消息、publish消息。不同的消息类型,通信协议、发送的频率和时机、接收节点的选择等是不同的。

  • MEET消息:在节点握手阶段,当节点收到客户端的CLUSTER MEET命令时,会向新加入的节点发送MEET消息,请求新节点加入到当前集群;新节点收到MEET消息后会回复一个PONG消息。

  • PING消息:集群里每个节点每秒钟会选择部分节点发送PING消息,接收者收到消息后会回复一个PONG消息。PING消息的内容是自身节点和部分其他节点的状态信息;作用是彼此交换信息,以及检测节点是否在线。PING消息使用Gossip协议发送,接收节点的选择兼顾了收敛速度和带宽成本,具体规则如下:(1)随机找5个节点,在其中选择最久没有通信的1个节点(2)扫描节点列表,选择最近一次收到PONG消息时间大于cluster_node_timeout/2的所有节点,防止这些节点长时间未更新。

  • PONG消息:PONG消息封装了自身状态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接到MEET/PING消息后回复的PONG消息;第二种是指节点向集群广播PONG消息,这样其他节点可以获知该节点的最新信息,例如故障恢复后新的主节点会广播PONG消息。

  • FAIL消息:当一个主节点判断另一个主节点进入FAIL状态时,会向集群广播这一FAIL消息;接收节点会将这一FAIL消息保存起来,便于后续的判断。

  • PUBLISH消息:节点收到PUBLISH命令后,会先执行该命令,然后向集群广播这一消息,接收节点也会执行该PUBLISH命令。

3. 数据结构

节点需要专门的数据结构来存储集群的状态。所谓集群的状态,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集群是否处于上线状态、集群中有哪些节点、节点是否可达、节点的主从状态、槽的分布……

节点为了存储集群状态而提供的数据结构中,最关键的是clusterNode和clusterState结构:前者记录了一个节点的状态,后者记录了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状态。

clusterNode
clusterNode结构保存了一个节点的当前状态,包括创建时间、节点id、ip和端口号等。每个节点都会用一个clusterNode结构记录自己的状态,并为集群内所有其他节点都创建一个clusterNode结构来记录节点状态。

下面列举了clusterNode的部分字段,并说明了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typedef struct clusterNode {
    //节点创建时间
    mstime_t ctime;
 
    //节点id
    char name[REDIS_CLUSTER_NAMELEN];
 
    //节点的ip和端口号
    char ip[REDIS_IP_STR_LEN];
    int port;
 
    //节点标识:整型,每个bit都代表了不同状态,如节点的主从状态、是否在线、是否在握手等
    int flags;
 
    //配置纪元:故障转移时起作用,类似于哨兵的配置纪元
    uint64_t configEpoch;
 
    //槽在该节点中的分布:占用16384/8个字节,16384个比特;每个比特对应一个槽:比特值为1,则该比特对应的槽在节点中;比特值为0,则该比特对应的槽不在节点中
    unsigned char slots[16384/8];
 
    //节点中槽的数量
    int numslots;
 
    …………
 
} clusterNode;

除了上述字段,clusterNode还包含节点连接、主从复制、故障发现和转移需要的信息等。

clusterState
clusterState结构保存了在当前节点视角下,集群所处的状态。主要字段包括:

typedef struct clusterState {
 
    //自身节点
    clusterNode *myself;
 
    //配置纪元
    uint64_t currentEpoch;
 
    //集群状态:在线还是下线
    int state;
 
    //集群中至少包含一个槽的节点数量
    int size;
 
    //哈希表,节点名称->clusterNode节点指针
    dict *nodes;
  
    //槽分布信息: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clusterNode结构的指针;如果槽还没有分配给任何节点,则为NULL
    clusterNode *slots[16384];
 
    …………
     
} clusterState;

除此之外,clusterState还包括故障转移、槽迁移等需要的信息。

4. 集群命令的实现

这一部分将以cluster meet(节点握手)、cluster addslots(槽分配)为例,说明节点是如何利用上述数据结构和通信机制实现集群命令的。

cluster meet
假设要向A节点发送cluster meet命令,将B节点加入到A所在的集群,则A节点收到命令后,执行的操作如下:

  1. A为B创建一个clusterNode结构,并将其添加到clusterState的nodes字典中

  2. A向B发送MEET消息

  3. B收到MEET消息后,会为A创建一个clusterNode结构,并将其添加到clusterState的nodes字典中

  4. B回复A一个PONG消息

  5. A收到B的PONG消息后,便知道B已经成功接收自己的MEET消息

  6. 然后,A向B返回一个PING消息

  7. B收到A的PING消息后,便知道A已经成功接收自己的PONG消息,握手完成

  8. 之后,A通过Gossip协议将B的信息广播给集群内其他节点,其他节点也会与B握手;一段时间后,集群收敛,B成为集群内的一个普通节点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发现,集群中两个节点的握手过程与TCP类似,都是三次握手:A向B发送MEET;B向A发送PONG;A向B发送PING。

cluster addslots
集群中槽的分配信息,存储在clusterNode的slots数组和clusterState的slots数组中,两个数组的结构前面已做介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储的是该节点中分配了哪些槽,后者存储的是集群中所有槽分别分布在哪个节点。

cluster addslots命令接收一个槽或多个槽作为参数,例如在A节点上执行cluster addslots {0..10}命令,是将编号为0-10的槽分配给A节点,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1. 遍历输入槽,检查它们是否都没有分配,如果有一个槽已分配,命令执行失败;方法是检查输入槽在clusterState.slots[]中对应的值是否为NULL。

  2. 遍历输入槽,将其分配给节点A;方法是修改clusterNode.slots[]中对应的比特为1,以及clusterState.slots[]中对应的指针指向A节点

  3. A节点执行完成后,通过节点通信机制通知其他节点,所有节点都会知道0-10的槽分配给了A节点

四、客户端访问集群

在集群中,数据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中,客户端通过某节点访问数据时,数据可能不在该节点中;下面介绍集群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1. redis-cli

当节点收到redis-cli发来的命令(如set/get)时,过程如下:

(1)计算key属于哪个槽:CRC16(key) & 16383
集群提供的cluster keyslot命令也是使用上述公式实现,如:


key-slots.png

(2)判断key所在的槽是否在当前节点:假设key位于第i个槽,clusterState.slots[i]则指向了槽所在的节点,如果clusterState.slots[i]==clusterState.myself,说明槽在当前节点,可以直接在当前节点执行命令;否则,说明槽不在当前节点,则查询槽所在节点的地址(clusterState.slots[i].ip/port),并将其包装到MOVED错误中返回给redis-cli。

(3)redis-cli收到MOVED错误后,根据返回的ip和port重新发送请求。

下面的例子展示了redis-cli和集群的互动过程:在7000节点中操作key1,但key1所在的槽9189在节点7001中,因此节点返回MOVED错误(包含7001节点的ip和port)给redis-cli,redis-cli重新向7001发起请求。


redirect.png

上例中,redis-cli通过-c指定了集群模式,如果没有指定,redis-cli无法处理MOVED错误:


move-error.png

2. Smart客户端

redis-cli这一类客户端称为Dummy客户端,因为它们在执行命令前不知道数据在哪个节点,需要借助MOVED错误重新定向。与Dummy客户端相对应的是Smart客户端。

Smart客户端(以Java的JedisCluster为例)的基本原理:
(1)JedisCluster初始化时,在内部维护slot->node的缓存,方法是连接任一节点,执行cluster slots命令,该命令返回如下所示:


cluster-slots.png

(2)此外,JedisCluster为每个节点创建连接池(即JedisPool)。

(3)当执行命令时,JedisCluster根据key->slot->node选择需要连接的节点,发送命令。如果成功,则命令执行完毕。如果执行失败,则会随机选择其他节点进行重试,并在出现MOVED错误时,使用cluster slots重新同步slot->node的映射关系。

下面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JedisCluster访问集群(未考虑资源释放、异常处理等):

public static void test() {
   Set nodes = new HashSet<>();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7000));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7001));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7002));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8000));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8001));
   nodes.add(new HostAndPort("192.168.72.128", 8002));
   JedisCluster cluster = new JedisCluster(nodes);
   System.out.println(cluster.get("key1"));
   cluster.close();
}

注意事项如下:

  • JedisCluster中已经包含所有节点的连接池,因此JedisCluster要使用单例。

  • 客户端维护了slot->node映射关系以及为每个节点创建了连接池,当节点数量较多时,应注意客户端内存资源和连接资源的消耗。

  • Jedis较新版本针对JedisCluster做了一些性能方面的优化,如cluster slots缓存更新和锁阻塞等方面的优化,应尽量使用2.8.2及以上版本的Jedis。

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kismetv/p/9853040.html

上一篇 Redis-Sentinel(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集群(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