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为什么来这里?”

这是我今天读《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时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彼时,我正在下班的地铁上,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由于不用着急接孩子,我自愿加班一个小时,看完了一本已经看了近一个月的稿子。

这本稿子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磨难。首先,字数很多,600多页,45万字。这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大部头的稿子了,600多页的稿子往桌子上一摞,就给人一种压迫感。

其次,这是一本讲哲学的稿子,研究的是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列斐伏尔,只是听过名字的一个人,看这本稿子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他是研究什么的。当然,看完这本稿子,我对他研究的东西还是不甚了解。哲学稿子的枯燥乏味,比深奥艰涩还要恐怖,总之就是没有兴趣。

再次,这是一本注释很多的稿子。一页稿子,半页注释,其中外文注释又占大半。核对正文与注释,统一注释格式,就花费了大量精力。至于注释前后是否统一,有没有错误,只能由编辑去核对了。在我修改的基础上,我在封面上列了八条注释需要修改的地方,提醒责编注意。

最后,这是一本问题很多的稿子。尽管读不懂哲学的语言,我还是发现了很多病句、错别字、前后语意重复,甚至前后页两段文字完全重复的地方。还有录排人员没有责任心,制造的新的错误。本来下班前半个小时,我已经看完稿子了,为了填写差错记录表,我又加班一个小时才弄好。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这本稿子的难看程度。但说它是一场磨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拖得久。

3月初收到这本稿子,核红进行了四天。然后,中间来了一本紧急的稿子,这本稿子就暂停了。接着,又是一本更着急的稿子,我和一个同事一人看半本。等两本稿子看完,已经两周过去了。终于,我可以全力看这本哲学稿子了。再有两天就要看完的时候,又来了一本着急的稿子。于是,这本稿子又暂停了。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本稿子看了一个月。这应该是我做校对工作以来,看得时间最长的一本稿子了。

今天,4月1日,4月的第一天,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解决掉它。因为,这样一本稿子,你不尽快看完,会被它拖累死。每天一到办公室,看到的就是它,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想到的是拖延,低效,无奈,工作无聊……总之,全是负面的信息。

所以,下午坐在那里加班完成工作,我仍然很有成就感。当把1200多页的稿子从我桌面拿走,我感到如释重负。虽然接着就有另一本近60万字的稿子放在我的桌子上,我依然觉得轻松。

“你为什么来这里?”当时读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了我的工作。当初,选择进出版社做校对,不就是因为可以有机会不断学习,成长得更快吗?如今,面对的稿子一本比一本难,我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

“你为什么来这里?”书中的人物凯茜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有时候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于是,我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工作。进出版社之前,我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考了中级证也没有用。当时梦寐以求的是,能进一家出版社,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后来,进了出版社,我可以参加培训,可以参加比赛。领导对我们几位校对老师很重视,称我们是专家。有的编辑水平不高,全靠我们这几个三校老师把关。

但是渐渐地,稿子质量却越来越差了。我们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质检的结果却越来越不乐观。于是,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保证工作质量。后面有大批的稿子不停地催着,手里的稿子却推进不下去。我心里渐渐地静不下来了。

“你为什么来这里?”领导说全靠我们把关,编辑们想着还有我们把关,那我们该怎么办呢?2021年以来,我已经退给编辑两本稿子了,质量太差,我不想迁就。

我为什么来这里?说到底,还是希望能多做几本好书。但进出版社以来,我看过让自己特别满意的稿子吗?

追问存在的意义,的确让人警醒。关于“你为什么来这里?”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没有很明确的答案。继续读书,继续思考吧!也许,等读完这本书,我会有更深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