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古经典奥义-众妙之门 二

正所谓木秀于林封闭摧之刀可灼,金砍水无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一个人对名声不可看得太重。在不违背自己做人,大原则的前提下,很需要掌握一点治污之法。

西汉初创汉高祖刘邦,仍马不停蹄地带兵东征西讨,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担心后院起火。于是萧河出谋划策,帮吕后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的心腹之患。刘邦大喜,封萧何为相国加四十亿五千户。萧河很高兴,文武百官也纷纷向他祝贺,陈平却暗地里对他说。您快要大祸临头了。圣上在外征战,您掌管国家政事,圣上提高您的新俸,增加您的食育,并不是对您的宠幸。

      之前华阴侯韩信谋反让圣上,现在还惊魂未定,他对您也不放心。您最好能推掉封赏,再变卖家产,资助圣上扫灭叛军平定天下。才能使圣上消除对您的猜忌。萧河认为陈平的话很有见地,就按照他说的,变卖家产,已冲军资。刘邦果然欣喜异常,对萧何的猜忌之心大减。

一年秋天,淮南王阴部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其间曾多次派人刺探萧何的活动。派去的人回报说,萧相国正鼓励百姓出钱出物,支持军队作战,萧何的一个门课对他说。用不了多久,您就有被灭族的危险。您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能再升了。可自从进入关中以来,您一直深得百姓爱戴。皇上数次派人来刺探,显然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而生疑心。您现在应该多买田地,对百姓不再体恤自损名声,这样圣上才会消除疑心。

    萧何从没想到一层,不由吓出一身冷汗,急忙按他的建议去做。刘邦平定叛乱班师回朝,一些百姓拦路哭诉,说相国如何不体恤百姓。谁知刘邦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特别高兴,当然也没有责罚萧何。难道萧何是自己的名誉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只因名誉与生存相比,实在算不了。在潜伏的巨大危机面前,萧河变卖家产,已冲军姿,刻意行恶,自毁名誉,都是明哲保身之法。

     东汉后期,关西扶风有位知名大儒,名叫法真。勤奋刻苦,知识渊博,通晓各家之法。他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曾任南郡太守,法真却淡泊名利,对政治毫无兴趣。弗风郡太守听说法真有大才,就请他到家里做客,劝他说。鲁哀公虽称不上明君,但孔子却乐意辅佐他。我虽没什么才德,但想请你来做公朝,你意下如何?法珍说,我应邀来做客是因为您彬彬有礼,如果非让我做官,那我只好躲进深山隐居了。

     一次,汉顺帝西巡。法真的同乡田若便举见他。顺帝四次征诏,他都没去,反而躲起来,过起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法真活到89岁高龄。他的好友郭正说法真,人真不简单,他不想出名,名声却始终不离他左右。他想避开公民,公民却老是紧随着他。东汉后期,朝廷内官换外戚,争权夺利,政治知识屡遭迫害。类似罢官,囚禁,被杀,这类人间悲剧经常上演,可能今日还未高权重,明天便入狱为囚。

    而看透了社会人生的法真却是公民如草芥,因此能与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得以保全性命和操守,忠诚一代名士。其实出名不易。流芳百世,故属难能,遗臭万年也非易事。后黑学创始人李宗武曾说,你我没收万年,想要在全国中一臭三日也不可得。按照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名的最高境界是不求名而得名。何不卸下压在自己肩头的明知重担,让身体得以放松,让心灵得以解放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溯千古经典奥义-众妙之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