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悲伤,才会在悲伤来临时更强大

临近春节,地铁里人少了很多。冷清一些,反而让我可以更静心地看手里这本书——《悲伤的力量》(茱莉亚.塞缪尔)。

买这本书是偶然。网上买别的书时,凑单找书,看到了这本。看过简介,很快就决定一并买下。因为,一个心结。

大概有女儿以后,我开始对“失亲”有了深深的恐惧。最开始,和所有新手父母一样,看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内心越来越柔软。偶尔看到关于小孩丢失、意外的新闻,内心都会跟着紧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类似于“如果我的宝贝……”念头,不时会冒出来,自己会被巨大的恐惧吞噬。后来,这种失去的恐惧感,覆盖范围延伸到爱人、父母。只要想到,我有可能会失去他们,那种巨大的恐惧感就会袭来。无所适从。

所以,看到这本书的简介,“面对并理解死亡带来的悲伤,获得生活的意义与力量”,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带我认识这种状况下的悲伤,可以解开我的心结。



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治疗师,为丧亲家庭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已有25年。这确保了内容的专业性。译者是黄菡女士。我对她参加的综艺节目看得并不多,偶尔听过几次她在节目中的点评,言语很温柔。直觉告诉我,她的翻译,文字也会有温度。

果然,这本书在内容和翻译的专业性上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记录了十五个失亲来访者的故事,分五组:失去伴侣、失去父母、失去手足、失去儿女、面对自己的死亡。作者记录了每个来访者从开始治疗到结束治疗的过程,展现了每个人面对“死亡”的个性化反应,也总结了人们处理“悲伤”情绪可能存在的共性。


这本书是15个悲伤的故事吗?

是的,15个失去亲人或即将面对自己死亡的人,他们的沉痛、压力、无处安放的寄托,各种情绪反应都被记录了下来,各式各样的悲伤。读这些文字时,我不愿粗略看过,而是一字一字看。有时看到的情绪反应,就像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停下来,试想如果发生在自己的家庭中,书中的悲伤会穿透到自己心里,感同身受。

那读这本书,是否就像看一场场悲剧一样,心痛得无法自拔?

不是的。书中绪论有句话:“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悲伤的过程,承认悲伤的必要性”。明白失亲状况下的巨大悲伤是必需的,了解悲伤的过程和获得支持的方式,这是应对悲伤的功课。书中的15个故事,都有巨大的悲伤,但都逐渐接受事实、接受悲伤,逐步开始新的生活。作者说,我们经常会低估人类求生的坚韧性。在面对巨大悲伤时,都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但努力调整,会找到新的适应生活的方式。

那在岁月静好的时候,需要读这类书吗?

我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估计在我自己的家庭中,观点也不一样,甚至会觉得,我看这样的书、有这些想法,会“晦气”。但我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件。我们希望一切安好,但概率事件不一定接受许愿。每个人都要学习自己的生存技能,要学习如何对待新生命,那为何不学习如何面对死亡?为何不学习如何处理巨大的悲伤?这些都不是生来就会,而且冲击力会影响到生者甚至生者家庭的后半生。了解过、学习过,才有更强大的心理力量面对未知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悲伤,才会在悲伤来临时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