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叶先生到点起床了,清禾也清醒了,听着先生的喷嚏声,水声,打开煤气灶的声音……清禾坐起了身,随手摸到一本书。

几天前的一天,清禾和儿子一起去图书馆借了一堆书,这个看看也喜欢,那个看看也喜欢,即使要背着回来也无所谓,清禾越来越没有太多的评判,就是简单接纳一切。就在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步行2.2km,背着沉重的十几本书,走,回家!然而这时,先生来电问你们在哪里?“在图书馆啊。”“那我来接你们吧。”就这样,书被车拉着回来了,哈哈哈,清禾被幸福到了!

第二天疫情就紧张起来,别人都急忙囤菜去了,清禾不紧不忙看着自己的一堆书,心里那叫一个庆幸!

今天随手抓的这一本书叫《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当初就因为这个书名吸引了清禾的注意力,如果在提前一年看到这本书,清禾或许会很不解,啥叫戒掉情绪啊而错过它,可今天,清禾在有了一些体验的时候,反而觉得只是自己学习呀精进啊,不行吧,总得看看别人是怎么整的,这不,这本书就入了清禾的“法眼”,就被借来了!

一打开书,看到一个小标题叫“诡异的愤怒”,然后是这样一段话“被动攻击是表达愤怒和攻击性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消极,恶劣,隐蔽。它可以被有意识的利用作为愤怒后一种高级的报复手段,精准打击对方的痛点,引起其强烈的不爽。由于抓不到明显的破绽,对方还要承担无法还击的无力感。

比如工作中有人对领导表面上毕恭毕敬,凡事服从,可暗地里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拖团队的后腿。”

天呐,这应该是清禾所理解的消极对抗吧,接着看:“最危险的是受潜意识驱使的“被动攻击”,它多了一个属性:不自知。”

可不是嘛,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消极对抗,反正就是各种拖,拖到实在不行了,才硬着头皮去做,这不就是清禾自己很熟悉的自己上学时的感觉吗???特别是作业,每次清禾都要拖到最后期限……

“除了被动攻击外,有的人甚至蓄力了一项终极大招:毁灭式爆发。

很多新闻中灭门案的凶犯,他们平时都是“老实木讷,不善言辞,彬彬有礼”的“老好人”,但他们往往拥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神秘力量。

这些被压抑的能量不会消失,而是进入潜意识,以更丑陋的,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发泄出来。要么成为“诡异的愤怒”攻击别人,要么成为“莫名的抑郁”攻击自己。”

天哪!

“这类人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表达攻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于是努力回避它可能带来的万劫不复,实在避免不了了,就干脆来一场大爆发,直奔万劫不复。”

天哪,新闻里的那些“老好人”案件,原来是这么个来头!?清禾理解了,负面情绪的长期小堆积会出现大问题的,接着看,还好开始讲该如何改变了:

“重新建立一段新的关系,获取新的客体经验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比如,足够幸运地遇到一个好的伴侣,好的亲密朋友,或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足够专业的咨询师。在新的关系里,你的愤怒和攻击被允许、被抱持:原来自己不会被抛弃,对方不会破碎,关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甚至对方还能看到你的愤怒背后的情绪,看到那种无力、脆弱和恐惧,并给予深深的理解和共情。慢慢地,这些体验被消化、吸收之后,就在旧的模式里长出了新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清禾很庆幸,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遇到了自己的先生,他牢牢地托住了清禾,这不,清禾没有掉入黑暗的深渊而万劫不复,感恩生活的馈赠,给了清禾那样一对父母的同时,小时给了清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温暖,大时给了清禾先生的包容,还要啥呢,清禾很知足。

作者接着给出了日常练习技巧:

1、保持觉察:愤怒是个预报预警信号,意味着有人正在入侵你的个人边境,就像皮肤正在被划破一样。如果感觉愤怒,就尝试和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待一会儿,看见,感受和尊重它的存在。

2、表达感受:试着用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把这种感受说出来。描述事实,描述自己的感受。

3、提出需求或建议: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避免下次侵犯或者是协商解决冲突的方式。

作者给出的这三步,让清禾想到了曾经学过的“一致性沟通”:当我看到/听到了…,我感受到了...,如果...可不可以...

然而其实许多人是不敢表达自己需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害怕体验被人拒绝后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这些问题都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还有改变的可能吗?

其实童年只能困住未觉醒和没有勇气的人。

当看到这里,清禾更是深有体会了,曾经那个脆弱,凌乱,愤怒的自己痛苦地走进课堂,寻找答案,泡了好久课堂,得出的结论是:亲爱的,你得好好自己呀!

这是作者关于改变给出的第一个建议:要有一种底气,自己很爱自己的底气!只有自己足够爱自己,才会相信别人会爱自己!

其次是边界:我表不表达需要需求是我的事,而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们各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关于边界,清禾很是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世上的事情无非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此刻当下,哪怕再小的事情,试着去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老天的...

在区分了谁的课题之后,依然有被拒绝的可能。也许是你的需求超越了你们的关系,或者是对方感觉难以满足,自然就会拒绝。如果被对方拒绝,要这样告诉自己:需求被拒绝不代表我被拒绝,我依然是好的,值得被爱的,我们的关系也依然是良好的。

作者还有最后一个建议:要有一些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些练习“看见”的能力的机会!也就是王阳明说的在事情上磨练心性。

这让清禾想起来了《非暴力沟通》讲,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也要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然后才能达到“共赢”。

后面,接着作者讲到节奏感,如何重获内心的安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如果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到了自己的节奏,那么,只能试着屏蔽它们。

作者讲到,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有一个关于“如何应对抑郁情绪”的答复:多吃、多睡、好好休息,反正抑郁时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不如就当成一年中用来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待蓄力和躁动。

哈哈,讲的太好玩了!确实,情绪不好的时候确实也干不了什么大事!

还记得,清禾第一次知道李松蔚,是来自@艳莉 多好[玫瑰][玫瑰][玫瑰]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我们是被被动参与这些生命体验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袁隆平说年轻人理想要高雅一点,而不是向前看。当理想实现了能给社会带来价值,是社会自然会给你应有的回报。

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你得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后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给自己赋予一个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建立这个工具,不断的去实现和强化意义。这就成为理想,他是让你感觉到自我价值的方式。

一般而言,自我认知会在成长和探索中逐步丰满起来,寻找理想并不是一件难事。

温尼科特认为如果母亲不能敏感的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反应。而是将自己的期望加诸其身,那么婴儿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将被迫顺从以求生存,“假我”就在这样的顺从中滋养生长。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真实的自我是隔离的,也就是缺乏自我认知,很容易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期待中,搞不清楚自己真实的需求和喜好,导致自我价值感虚弱,进而很可能就成为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由此也就造成了这些年轻人的迷茫——连北大30%的精英都难逃此劫。

哎!清禾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有“绝境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有一种窒息感及大部分精力都会投入到应对剧烈的情绪上,很难在集中精力思考对策。

正因为个人完全被恐惧驾驭,无法积极有效的寻找解决之道,所以才更容易带来糟糕的节目,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绝境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抱持的环境,接住并帮助消化他们无法处理的情绪,之后再一起积极面对和解决。这样的“后盾”就会逐渐长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会形成一个信念:无论何时,我都是可以得到支持的,问题总会被解决的,希望和转机总会到来的。

父母和老师的话,带上一丝震慑本意,也许是想激励孩子,引起孩子的重视。但这种充满威胁和恐吓的鞭策,其实更像一种诅咒和催眠,会让孩子混淆虚实,感觉孤立无援又无路可退,这些都是“绝境思维”的成因。

调整“绝境思维”,最关键的一步是转念,首先接纳当下的一切。其次是觉察,有意识的去解释和区分内在建设和外在现实,事情到底是真的毫无希望,还是被内心的阴影和恐惧所吞没了?最后,寻求支持,来自家人朋友或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

看到这里,有些思路在清禾的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妈妈,今早吃什么?”儿子的一声问话,把清禾拉回了现实……

“你去厨房看看吧,有什么?”

“一根毛都没有!”

“哈哈哈,是吗?那你能去创造一根毛或者两根毛吗?”说着清禾闭卷下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