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嫉

生活中,你是否曾因为自己的嫉妒心而烦恼?

好哥们工资比你高、好闺蜜过得比你好......

作为朋友本该替他们高兴,但我们为什么那么嫉妒呢?

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坏它。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

「嫉羡」素描

嫉羡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痛苦情绪,会将我们导向破坏摧毁对方的冲动与行为。

嫉羡时,我们会在幻想中夸大对方的优点、美好、幸福感,同时极度的痛苦会让我们的破坏行为变得夸张甚至荒谬。

同样都是针对丰饶的、好的客体,贪婪和嫉羡的区别在于:贪婪是急切的、不顾后果的拿来,与内摄的防御机制相关,而嫉羡是愤怒的、敌意的摧毁,与投射的防御机制相关。

定义

嫉羡是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嫉羡、嫉妒、妒忌这几个词往往被通用,但在心理治疗领域它们却对应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与治疗方向,今天我们先来了解嫉羡。

起源与发展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嫉羡是一种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竞争机制,对他人强大的警惕与限制可以更好的保证自己的生存。

在心理治疗领域关于嫉羡的论述最早出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提出“阴茎嫉羡(penis envy)”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小女孩发现了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后,会认为母亲没有把阴茎生给她或造成她被阉割的状态,她希望有一个阴茎,没有阴茎使她感到不完整或不充分,使她感到委屈,同时伴随着由缺乏阴茎引起的自卑。

梅兰妮·克莱茵则认为,嫉羡是毁灭性冲动的表达,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开始运作,并且有一个本质的基础。她认为小婴儿在意识到乳房是生命和好体验之源时,嫉羡就产生了。在最早期的小婴儿觉得乳房是一切舒适的来源(身心),是永不耗竭的食物、温暖、爱、理解和智慧来源。TA渴望拥有这种完美,体验着嫉羡的痛苦感觉,这种痛苦使他渴望破坏带给他这种痛苦感觉的客体的品质。克莱茵认为尽管嫉羡是一个先天的、毁灭性倾向的机制,但在早期的养育环境中,一个真实存在的好母亲,可以起到修正这些内部幻想的作用。

「嫉羡」与心理治疗

  根据克莱茵的理论,嫉羡的发生是在婴儿很早期的位置,在婴儿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和他人明确区分的阶段,这也提示了嫉羡更容易出现在边缘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身上,往往伴随着具有夸大性质的理想化和贬低的防御机制。

  在心理治疗中,那些嫉羡机制强烈的病人,往往会将治疗师置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因为治疗师的好,会引起他们的攻击,甚至会出现“负性治疗反应”,即为了破坏治疗师的治疗成果而使自己变的更加痛苦和糟糕。

  治疗师在这种情境下必须十分谨慎,尽量少的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来访者觉得所有的觉察与进步都是由TA自己达成,同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与保存良好的咨询关系上,因为一个持续存在的好的客体或者说一个持续存在的好的联结可以起到修正来访者内部幻想的作用。

我们与「嫉羡」

当我们在嫉羡中,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

首先,嫉羡大多发生在与我们高度相关的人身上,即我们与嫉羡对象之间有着共同的部分,看到这个部分有助于我们从“TA的对面”走到“与TA并肩”的位置。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高度检视自己幻想中夸大的部分,将对方还原为真实的、有着优缺点与丰富情感的普通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验。

如果我们持续的体验到嫉羡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羡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