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大学中庸》有感

梅子青转紫

有人问我,你知道“四书”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会脱口而出,儒家经典“四书”曾在考题中屡次出现。为了应付考试,我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它们,内容是什么?其实我并不知其然。

追随历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曾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那个时代芸芸学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本月有约,有幸跟随叙事者团队共同阅读“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被推崇为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购买了“四书”并开启了我的第一本儒家经典阅读之旅。

初读本书,看见文字便浑浑噩噩、云里雾里,很多老师用“啃”字来描述阅读本书的状态。我的语文功底差,用“挪”字实为不过,因为需要逐字逐句对照注解来理解其意,困难不言而喻。实在难理解时,我就将喜欢的章节拿来读读,以帮助我其义自见,即便如此也只能略知皮毛。

《中庸》里有这么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人要广泛学习,要仔细请教,要谨慎思考,要清楚分辨,要切实实践。不学习则已,学习而未能熟练绝不肯停止;不请教则已,请教而未能了解绝不肯停止;不思考则已,思考而未能领悟绝不肯停止;不分辨则已,分辨而未能清楚绝不肯停止;不实践则已,实践而未能确实绝不肯停止。别人一次就办到的,我就算做一百次也要办到;别人十次就办到的,我就算做一千次也要办到。如果真能采取这种方法,再怎么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明智,再怎么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刚强。

我理解为这个片段主要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作用等。语言虽然很简练,只是短短几句,但是富含很大的深意,甚有哲理。做学问先要去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个审就是扪心自问的意思,我们博学的目的并不是为功、名、利。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我们就要“慎思”,慎就是慎重用心的意思;思,就是要认真思考,而不能一知半解,而学问的真谛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取得进步。明辨就是要有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分辨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人只有求学上进的心态后,而发自内心的求学,谨慎认真的去思考,这样才能有辨别事物的能力,但是这一切光嘴上讲是没有的,必须把学到的东西加上运用在生活实践当中去,这就是要笃行。笃行就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立刻去做。我们的读写活动难道不是应该追寻这样的道理吗?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并且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了全面统一的新释,至今也是作为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是讲做学问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慎思”,问过以后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明辩”,不辩的话,则“博学”的东西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写作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读阅大量的经典文章,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实现“质”的提高,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写作,现在的我犹如蹒跚学步的孩童,刚刚起步,语言肤浅,还会老犯低级错误。阅读儒家经典,也只能从某个章节中去感悟到点滴,团队里的老师们热爱阅读,笔耕不辍,日日更新,坚持的毅力让人叹服,渊博的知识和出彩的文笔非冰冻三日。我不是一个勤阅读,善写作的人,但我愿意默默学习,多多练笔,跟随有思想的人行进。引用袁静老师的一句话:书写,可以让人拥有诉说的机会,即使只有自己做读者,也是满心欢喜。

光阴瞬间,时光无言,唯有文字与书籍,留下痕迹,将声音传给后代,“《大学中庸》的深度、广度与高度让人望洋兴叹,值得终身学习、实践及品味。”感谢傅佩荣教授的译解,帮助我去理解原典,愿您的辛勤付出滋养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读《大学中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