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听郑桂华老师执教《荷塘月色》有感

   

图片发自App

    今天,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执教的《荷塘月色》一课,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散文,郑教授是以散文的方法在教散文,正如江苏南通的凌宗伟校长所评,这是一节“有人,有料,有趣,有味”的好课。而且,这节课就如一篇美丽的散文,首尾呼应,处处是风景,景中有趣味,景中含情意,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跟随老师指引的方向,思维打开,向更深处漫溯。

图片发自App

    眼中有人:郑老师上课之前,发现报告厅舞台上的灯光太亮,照着同学们不舒服,就提醒工作人员把灯关掉一部分,以免影响孩子们阅读写字。课堂伊始,郑老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没有读课文,有些读过一遍后似乎也不太有感觉,就让同学们再次静心地读课文,并试着找出能表现作者心绪的蛛丝马迹的词语或句子,圈画出来。接下来,郑老师的板书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生成,并加以自己的点拨和总结。郑老师一直非常关注学生的思维进展,由原来的没感觉到有一点点感觉到后来的感悟深刻,孩子们的进步是大家看得见的。她对发言同学的鼓励性评价是“这位女孩子的贡献是——,那个男孩子的贡献是——,希望你的贡献再充分一些!”这样的“大词小用”在这里就让同学们倍感光荣,更加愿意在课堂上放飞思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有同学的回答不是太合乎要求时,郑老师就这样鼓励:“你能不能说得再精准一点?你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在课堂临近结束时,郑老师这样提醒:“没有发言的同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发过言的同学做好充分总结的准备。”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对他们分层次提出要求,就这样聊着聊着,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让语言文字和生活有了紧密的联系,同学们的思维就有了深度。这才是真正的眼中有学生,郑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课里有料:郑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有关键词句的提炼,有重点语句的赏析,有清晰的层次梳理,有精准的语言表达,有简明的语言概括,有转折复句的精妙,有倒装句的作用,有标点符号的深意,有作者情感之变的品味,而所有这些语文知识的渗透,都是随文教学,随着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讲解和引导,潜移默化润无声。特别是最后对经典散文经典之总结,可谓卒章显志,“散文的核心是这一时,这一刻,这一地的真切感受。”并把“真”字加了着重符号。整节课知识丰富,意蕴深厚,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图片发自App

    课堂有趣:郑老师的这节课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课,没有多媒体的点缀,但课堂之趣是每一个听课者都能感受到的。它的趣味在于学生课前没怎么读课文,面对这样的学情,郑老师会怎样解决这样的难题呢!这一下子就引起了老师们的兴趣。它的趣味在于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像是日常聊天一样,轻松自然,娓娓道来,而老师能迅速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具体的语言文字,提炼出关键词语,加以引导升华。它的趣味在于老师不断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以至于课堂上不时出现“神来之笔”,如一个女生总结出的“无意识”一词,确实妙极,连郑老师都忍不住赞叹。它的趣味还在于课堂目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及教学的重难点,全部通过板书展现出来,仔细观之,实为妙极!

    课中有味:好课犹如佳酿,品质香醇,回味悠长。在午餐桌上,我和李慧香老师、陈贵荣老师还意犹未尽的一边翻看笔记本回顾郑老师的课堂细节,一边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足,再次的交流碰撞,心中忽然有了一点“顿悟”的感觉。课堂不能面面俱到,要“少一点,深一点”,这也是凌宗伟校长下午在报告中反复提到的,“少就是多,多就是少”。不由得又想起了暑假期间卜恩年老师提醒的话语:“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都要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要有整体意识,不要庖丁解牛般把文章肢解开来,教学与研究都要做到少而精。”这就是大家们的共鸣之处,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郑老师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品质的人,完整的人,让他若干年后的人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一点力量。这就是我们理想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听郑桂华老师执教《荷塘月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