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反思(部分)

高中和大学的区别:

1.一直在用外部评价系统,而成为大人是基于自己的臆想,认为活得与高中不同即是。

2.学习的习惯,晚上写作业是全心贯注丢掉,也开始翘课,并认为这是自由的表现

3.做事不敢全情投入,怕失败,然后丢脸。

4.没人交的东西和事不会规划,有问题妄想着有人帮我设计怎么解决,自己无脑地去执行就行

5.朋友圈,微信,推送,被这些注意力消耗工具捆绑和杀死,也活在得到的臆想中,总想写一些奇里怪状的文章,在奶奶面前和家人面前一直好像很勤奋地在学习,但都是无脑的忙碌,并没有一个未来的描绘,设计,梦想,再去接近,靠近他

有个冲突的地方,认为听老师课就是输了,浪费时间,好像跟自己想要的怎么赚钱不搭边

我的自恋,生命力多了从朋友圈,读文章,写文章等方式的途径展开,没有跟实际自己更想要的钱(但我对金钱为隐喻的强大还是有点畏惧,比如当着所有人去发票圈,本质是因为文字中的自恋,攻击力不敢展开,也担忧反馈回响)

内在想象:进入大学后,我的一个内在逻辑是该做一些大人该做的事情,或者说,扮演好一个大人的角色

学acca的初衷

1.担心大三找不到实习,对自己专业学那些基础知识很失望,感觉学的东西就是高中的延伸版,这样子以后怎么找到工作,挣大钱嘛

由此延伸,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而我一路过来都是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学生设计的反馈机制里,比如小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都是说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坏写生,而自己虽然有一些成绩一般的朋友,但也活得很快乐,只是也不是有这种成绩分类的内在印象,导致初中,高中,大学跟东的关系就会有点僵硬,跟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就觉得他们不会有好出息,浸泡在成绩机制的环境里中了毒,而可能也是某种反抗,便不想学习,其实也是想赚大钱,觉得是时候做赚钱的事,而不是像学生一样读书,但却面对新环境总是退缩,也是有身体上的需求未被满足,而且在朋友圈的通道里,职协的文章里来满足自恋的需求,也没有活在自我评价系统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反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