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关偷窃,与成年类似行为绝对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是家兔饲养小组的热心成员,别精心的照看这些小动物们,每当母兔需要特别照顾的时候,他一天都去好几趟。

可后来他却偷走了一对兔子。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他太喜欢兔子了,为了把他占为己有,所以带回家了。

事实却是他为最心爱的兔子做了一个新笼子,希望每天都能更好照看它们,可以能够繁殖更多的小兔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行为不能被称为偷窃

因为这件事动机具有应该受谴责的一面,也有纯洁的一面,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告诉所有人,孩子们完全可能不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

所以在帮助那个孩子认识到这样做是不不好的,并且建议他偷悄悄把兔子放回去,孩子们看到兔子又在笼中之后感到惊喜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建议:

每个孩子可以自愿拿一对兔子回家饲养,并繁殖出小兔子,到时再一起送给农庄或者学校的夏令营。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那个曾经把小兔子带回家的小男孩,急忙拿走了他心爱的那对多灾多难的兔子,也不曾被冠上偷窃的标签。

一生中从未犯过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童年时期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同童年时期和成年后类似行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绝对不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用对待成人一样的方式去揭发谴责,那么在儿童敏感的心灵中,就会长时间甚至终身留下伤痕

那些犯了错又被公开批评过的儿童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接近同学,更不好的是他们争取做好的愿望和热情会因此而减退,甚至连争取做一个诚实而道德高尚的人愿望也会随之削弱

所以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有些人会觉得好像儿童似乎会从干坏事中寻找乐趣,但是事实绝非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想通过直截了当的方法来改正学生的缺点,或者把他们的弱点公之于众,希望他们自己以批判的态度评论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关偷窃,与成年类似行为绝对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