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害怕,还是你害怕?

听了张文质老师的课程《是孩子害怕上幼儿园,还是你害怕孩子上幼儿园》,收获很多。

虽然小宝已经过了这个分离的焦虑期,也算是比较顺利的渡过了第一次入园的关键期。但这个课程还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人生其实有很多的分离期,不仅仅只有第一次入园这个关键期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离家,第一次有自己的见解主张……每一个这样“第一次”的到来,做为父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孩子正常,首先要自己正常

分离的焦虑与恐惧是人生命中一个正常的现象,做为父母要心平气和的对待这个现象。在孩子焦虑恐慌的时候要沉得住气,多给孩子安慰和鼓励。张老师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孩子与别人的不一样就是缺点。我家若宝特别害怕打针,每次打疫苗的时候,到医院门口就开始哼唧,在接种室里排队的时候看到医生的针在前面小朋友胳膊上扎下的那一刻就嚎啕大哭,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针没扎在她身上根本不痛,她却哭成这样,我一直认为她是胆小害怕。今天才知道人的“痛感”敏锐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也算是天生的吧。再也不能一碰到什么事,就给孩子妄下断论。

二、足够的陪伴,会给孩子安全感

要想改变孩子状态,要有充分的陪伴。陪伴越充分,孩子越不焦虑。我们也常说: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道理都听过,也都懂,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父母的角色。我在反思:我是真陪伴吗?若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很愿意回家分享她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但几乎每次接她回家,我就开始忙着做自己的事,偶尔回应一下。惊觉过来,发现孩子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爱分享了。这都得从我自身找原因。我在陪伴吗?看起来好像是,但实际上不是。文质老师说过,陪伴孩子要专注,0—6岁的孩子,你需要注视着她的眼睛与她说话,这样才能让她体会到你对她的关注与重视。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走心的陪伴,陪伴一定要有质量。有质量的陪伴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独立性,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待人处世,从而帮助孩子如何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改善孩子,从父母的自我改善开始

父母的忧惧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心理学研究发现: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占沟通传递信息总量的55%,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说话,你的内心的想法已经被对方扑捉到了。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更加敏感。你的焦虑会让孩子产生焦虑,要想让孩子不焦虑,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不仅是孩子入园这件事上,在其它事情上亦要如此,尤其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在焦虑的作用下,家长盲目跟风,为孩子选择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完全不管孩子的意愿。这样的焦虑对提升孩子的成绩没有一点帮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试着学会“心平气和”。发自内心信任孩子、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及时肯定和赞美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真爱,父母爱的是她这个人,从而获得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享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改善自己,是改善孩子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孩子害怕,还是你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