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52》

《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52》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今天是戊戌年壬戌月丙子日,九月初三,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上一节,船山讲解"自欺"、"自慊"的"自",这个自字,第一不是自己的自,第二不归属于意,因为意无恒体,而没有恒定本质的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自。船山说,这个自,是心,欲修其身的人所正之心,因为心之正者,由志气操持,所以我们可以确认正心恒定地存于人,善而非恶。

心之所存,善而非恶。

意念已动,或善或恶。

这一节继续学习船山对"自,归属于心"的进一步论证,借此论证,船山揭示了心与意的作用原理,而掌握原理对帮助我们做好正心诚意的功夫,裨益尤深。《论语》上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我、毋固",孔子杜绝四样东西:臆想、必须、自我和固执。孔子杜绝意,其实就是在正心,船山论述的"意与心的原理"将透彻说明这一点。

船山说,"自"属于心,"好好色、恶恶臭"也属于心的范畴。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意可以无感而生,比如说意识可以做到色不在前而思,但心不能,如果没有所感,心就不会有所反馈,比如说存恻隐之心,如果没有孺子入井的事就不会引发出恻隐之心。也就是说,意识能够起念于此而取境于彼,心则固有而不待起,受境而不是取境。同理,好色和恶臭不在当前,人就无所好无所恶。由此可知,"好好色、恶恶臭"也属于心的范畴。

意无恒体,心则固存。这是意与心的不同本质,也反映出两者作用原理的区别。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其中好好色、恶恶臭的,就是心。心不会主动去好之恶之,只会境至斯受,本来是好色就好它,本来是恶臭就恶它。并且,好就是好,恶就是恶,虽然情境有间断,期间没有显示出来,但其体自恒,所以更加清楚地表明,"自"归属于心而不属于意。

最后,怎么认识意与心的关系呢?意是心身之间的关键因素,意居于心身的中介地位,但决定因素是心。

把握住意与心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树立正心的核心地位,不能把戒欺求慊作为诚意的实践功夫,也就是说,戒欺求慊从目的上来说是为了正其心,而不能是为了诚其意。

而正心就是持志。

由此令我想到康德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我能认识什么?这是知识论的问题;第二,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哲学的问题;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问,与我们的宋儒所说的"志,心之所之"是同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自"字,犹如一把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正心之门,踏上心学之阶,迈步向殿堂。

明天进入下一节。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