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强的人,离成功更近些

图片发自App

两个多月前,同事的儿子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高考分数下来,离一本线只差3分。


他自己想要复读,并且坚信这次是因为临场发挥不好,如果复读一年再考,一定能上一本。


但我同事在这件事上和他儿子产生了分歧,我同事认为这个分数是他儿子正常发挥的结果,因为和几次考前摸底测验的分数差不多,并且儿子平时比较贪玩,以自己对儿子的了解,复读一年只是浪费时间。


我同事觉得,以他儿子的实际情况,读一个二本大学完全可以,没必要死磕一本。事情的结果,同事没说,我们也不好问。


我想起自己大约10年前,陷入人生第一次低潮期,整天浑浑噩噩、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生活错乱到不得不去上心理辅导课。


我记得有一次上课的主题就是:认识真正的自己。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本我认识的自己,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都有可能高估或低估了自己,因此,我们评价系统里的自己,大部分时候和别人评价系统里的我们,不一样。


心理学领域,无论是高估还是低估自己,都被统称为「自我意识薄弱」。


关于「自我意识」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塔莎·欧里希和她的团队把自我意识定义为: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


自我意识薄弱的人,通常会有这些表现:


无法独立形成价值观;


没有长远的追求;


做事缺乏热情;


与周遭环境的契合度差;


没有始终如一的行为模式;


不懂得时刻审视自己的反应是否恰当。

所以,才会表现出一种看上去很滑稽的现象: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更聪明、更有趣、更漂亮、更优秀、社交能力更强、运动能力更强......心理学将这一现象叫做「优于平均效应」。


这个效应揭示的问题是:如果绝大多数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其他人,那么为什么实际平均分值会更低呢?这说明一定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认知不足。


这种认知不足通常表现为过度自信而非自卑,因此导致了优于平均的矛盾产生。


也难怪行为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指出:认清别人的错误和短处比面对自己的要轻松的多、也愉快的多。

除了我们不愿意直接面对自己的短处外,导致「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差异的原因,还包括3个盲点:


1.认知盲点


杜宁教授和他的同事乔伊斯·埃尔林格认为,导致认知盲点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具体情况下评估自己的能力时,不是以自身表现为基础,而是以对自己能力或潜在能力的信念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管实际表现如何,只要我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就会高估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反之亦然。(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坦然承认自己不行。)


举个例子。


由于长期进行远距离跑步,我认为自己很擅长长跑,曾经花费2小时零5分钟的时间,零走步完成18公里,所以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一次半程马拉松比赛。


我是否会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长跑能力呢?都有可能,因为至今我没有参加过一次那样的比赛,我现在来评估自己的长跑能力,靠的就不是自己的表现,而是我认为我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个评估不会准确。


2.情感盲点


一方面,有些评估涉及的事物复杂、涉及面又广,想要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非常耗脑,而我们的大脑因为自身重量轻、但承担的任务重,所以天生喜欢走捷径,但凡不是必要的消耗,都绕开,以便腾出空间做它认为重要的事。


基于我们大脑的这个特性,面对复杂的评估,只要被大脑判定为是不重要的,即便再复杂、涉及面再广,大脑也很容易启用节能模式:凭直觉进行评估,这是情感盲点的一个表现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不管正面还是负面)与理智是相互抑制的关系,也就是说:处于被情绪掌控的时候,几乎不能理智思考,反之亦然。


所以,如果我们处在各种情绪中,评估结果会直接受到影响。比如:


如果你通过了一次重要的考试,兴奋之余,对于旁人的无理要求,通常会不假思索的答应;

如果你接到裁员通知的同时,接到小孩幼儿园春游通知,要准备一堆春游的用品,你很可能失去理智看待这件事的能力。

3.行为盲点


我们的行为也会有盲点,但我们好像常常忽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视角不同,导致我们不能清晰、客观的了解自身行为。


你一定对这些场景不陌生:


花时间精心准备的演讲,上场前自己非常有信心,评比结果不尽如人意,关系近的同事偷偷告诉你,她觉得有些地方不契合主题;

第一次做产品方案,虽然拼尽全力,但心里还是感觉没底,战战兢兢去见客户,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后来客户坦言那份方案根本不像是新手做的;

......


我们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短处,不仅如此,我们同时还受上面三个盲点的影响,因此才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评估。


针对这些盲点,接下来分享3个破解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扫除盲点,看见真正的自己:


破解方法一:评估自己时,不要用“我觉得我......”而要用“我的表现是......因此我觉得我......”

对自己进行评估的时候,要首先想到关于这个事情,我上一次的表现是怎样的,或者一直以来的表现如何,而不是自认为我是怎样的、自认为我可以做到什么。


还是说回马拉松的例子。


如果别人问我:你跑步那么厉害,去参加马拉松如何?


如果我已经参加过了,肯定有一个结果放在那里,就打比是没完成比赛吧,这种情况下,我对自己的评估和对别人的回答应该是:


上次参加了,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我觉得我还需要再练习。

而不是自动忽略那次失败的比赛、觉得自己能成功,而跟别人说:


没问题呀,我觉得自己跑个半马肯定没问题。

对比两种回答就能看出:评估自己时,以表现为基础,还是以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为基础,有本质区别。


破解方法二:学习如何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基于太情绪化容易误事,情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市面上讲情绪管理的书很多,我在这里分享两个自己用下来很有效的方法:


接受情绪而不是和它对抗

我自己处在负面情绪的时候,常常用这个方法,以前对待负面情绪走过最大的弯路就是:和它对抗。


具体表现是:毫无顾忌的生气甚至摔东西,完了以后开始讨厌张牙舞爪的自己、讨厌负面情绪,就这样陷入「负面情绪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走了就开始讨厌它、下次遇见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恶性循环。


后来通过看书、学习、练习,慢慢学会接受负面情绪,对待它和对待吃饭、睡觉、正面情绪一样,知道它会不定期到访,没多久又会走开,它走开后,我还要继续过正常生活。


这样想以后,就不再和负面情绪形成对抗,慢慢也就不那么受它控制了。


找到与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

前面说过,负面情绪会不定期到访,没多久又会走开,那么在它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和它相处,直到把它送走。


我自己的方法是:立刻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可能快的进入自我世界。


具体我会立刻找本书来看、或是上网回答一两个网友的提问,这样被动进入理智思考的空间,等半小时、一小时后,情绪一定能恢复平静。


当然,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情绪下回答的问题我不会马上发布,等情绪平稳下来后,检查一遍再发出去。


破解方法三:寻求反馈:感谢身边对你真心提意见的人。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遵循两个原则:


赞扬的话听完就扔

特别是当你做出了一些成绩,或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时候,赞扬的话听完就可以丢掉了,把感激放在心里就好。


把抱怨、批评、意见、建议谨记在心。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身边一直有这么号角色,常常指出我的不足、给我建议,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看以前的自己,觉得进步非常大。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千万别抵触,虽然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短处心里非常不舒服,但只要对方不是居心叵测,一定要对他心怀感恩。


相信我:在这件事上,只要跨过自己心里那道坎,你将收获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认知通常不准确,除了我们不愿意直接面对自己的短处外,还包括3个盲点:


1.认知盲点


2.情感盲点


3.行为盲点

针对这些盲点,文章提出了三个破解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扫除盲点,看见真正的自己:


破解方法一:评估自己时,不要用“我觉得我......”而要用“我的表现是......因此我觉得我......”


破解方法二:学习如何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接受情绪而不是和它对抗

找到与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

破解方法三:寻求反馈:感谢身边对你真心提意见的人。


赞扬的话听完就扔

把抱怨、批评、意见、建议谨记在心

美籍比丘尼佩玛·丘卓说:我们能对自己做的最根本的伤害,就是保持无知,没有勇气和尊严温柔真诚地看待自己。


希望我们在评价自己时,都能重点关注自己的表现而非不好量化的能力、学会管理情绪,不被它掌控甚至反噬、珍惜身边真心指出我们不足之处的人,让自我意识不断强化、让自我评估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从而离成功更近些。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意识强的人,离成功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