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九江森林博物馆正式开放。
地点:
濂溪区
类别:
文化
九江森林博物馆 笔者摄于2022年5月
2018年5月9日,九江市森林博物馆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宣传等重要场所、森林科普教育等示范基地和市民休闲康养的城市花园。
九江森林博物馆坐落于庐山北麓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内,博物馆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由六厅两廊组成,展出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包括华南虎、金钱豹、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乌木等珍贵标本。室外为16个以县(市、区)命名的特色珍稀树木园,周边有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樱花园,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00余种,栽种樱花50余种。
资料来源:九江日报
摄影:朱希实,2019年8月
来天花井森林公园的人越来越多了。每到周末,只要是晴天,一批批自驾的市民拖家带口,还有骑着电动车来的大学生。人们穿过那条阴凉的隧道,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好意思走错频道了,把《桃花源记》扯过来不太合适,但陶渊明家离这也就几十公里,说他有可能来过这里,似乎很难被反驳。
接着说,走出隧道天花井隧道,豁然开朗,但见山谷森森,屋舍隐然,花木繁盛,气息清新,红男绿女,娃狗相闻……
摄影:朱希实,2019年8月
天花井森林公园,位于濂溪区莲花镇东城村,占地面积近700公顷,早在2003年12月,它已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早期天花井的交通实在是不方便,需要从谭畈村绕进来。直到2010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将隧道打通连接到新修的莲花大道上,天花井才得以向公众敞开。不过那个时候的森林公园只是徒具其名,虽然有优质的自然资源,但在九江这种国家级森林城市,也算不上特别。没有什么自然的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它是为人服务的,首当其冲要考虑到交通、安全、卫生、服务等设施,大自然提供不了这些,更可能相反。在人为规划下使游客相信这是自然,才是森林公园的真实逻辑。花钱越多,公园就越受欢迎。
原九江市林科所办公楼 笔者摄于2021年10月
前期森林公园的建设并无可圈点之处,因为原单位没有资金能力。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属九江市林科所,林科所始建于1958年,主要承担九江地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从九江县马廻岭迁到天花井。现在森林公园北山坡上的那些红砖楼,就是林科所的老房子。
小小的林科所当然没钱搞开发。一期建设完成后,九江市在2016年8月启动了大规模的公园扩展、改造与提升工程,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兴建了九江森林博物馆。
森林博物馆的面积不算大,只有25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各类森林中的动植物标本。在很多城市,它多被冠名为“自然厅”,占据城市博物馆的一层或者半层楼,九江市能将它独立成馆,也配得上森林城市的地位。
博物馆内的动物标本 笔者摄于2021年10月
森林博物馆最亮眼的是它的建筑风格。2017年笔者第一次见到它时,博物馆主体建筑基本完工时。笔者走近时,倒吸一口冷气:在九江这种城市,居然能有这等建筑?典型的赖特!对建筑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建筑大师,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是他标志性的风格。
森林博物馆无论从建筑结构、外立面材料还是周边树木、草地、山坡的营造上,都特别强调与自然的谐和。以笔者对建筑艺术有限的认知,它是极具个性化的原创设计。这种档次的作品,已经远远高于九江这座城市的经济与审美水平了。
森林博物馆鸟瞰图 图源:百度百科
数年后笔者回到九江,森林博物馆已经开放,带孩子转一圈,感觉很不错,无论从布展还是标本等方面,都是做足了投入,花了精神的。不过博物馆建筑还是让我有些失望,外围、内庭的林木尚未长成,也没有错落之感,也许维护不够,都是干干巴巴的垂头丧气的模样。建筑墙面上为了孩童而设计的色彩艳丽的标志、招贴,以及管理者在维护方面的不细心,都破坏了这座建筑的优雅。与几年前刚竣工的利落清爽相比,现在的博物馆杂乱了些。
诚然,赖特的“有机建筑”弱点也是致命的,建筑是死的,自然是活的,地面隆起、变形、潮湿,以及为了形式而不注重排水、遮阳等,都会让这类建筑陷入一个共同的问题:好看不一定中用。当然,传播文化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艺术美更重要,好不好用反而是其次的。
转一圈出来,看门口的介绍,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教授设计,布展设计和施工单位是清华大学控股的北京清尚公司。何镜堂的代表作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怪不得,院士就是院士,清华就是清华。不知是哪位领导拍板批的这个规划,有品位,知道的读者给留个言。
笔者摄于2021年10月
今年的公园更热火了,节假日堆在门口的小车望不到边。也是疫情的缘故,大家都出不了九江市,到这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天然氧吧来晒晒太阳,顺便让孩子认识花花草草、鸟兽鱼虫,也是段不错的休闲、学习时光。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