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裁员10万人,一个时代结束了!

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2022年7月,微软宣布裁员计划,裁员规模不超过18万员工总数的1%,并于10月18日“试裁”1千人左右。

11月10日, Meta的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发布全员信,确认公司将裁员逾11000人。这是这家科技巨头18年来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裁员数约占员工总数的13%。

11月14日,Twitter裁员高潮再起,4400名外包员工遭解雇。而就在半个月前,马斯克刚刚挥刀砍掉了7500名正式员工中的3700人,占比约为50%。

11月15日,美国电商巨擘亚马逊宣布,计划从本周开始裁员1万人,约占亚马逊员工总数的3%,这也是这家巨头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裁员行动。

潘多拉的盒子还是在硅谷打开了,这些名震全球的科技巨头们终于放下体面,不装了,摊牌了,要对手下的员工下手了。除了谷歌和苹果这两家被视为现金流最稳定的公司,还在寒风凛冽中倔强地坚守着,尚未发布裁员消息(公布了限制性招聘的收缩性政策),暂时成了为硅谷挽尊的“颜面担当”。

想想那些或西装革履、或不修边幅的的硅谷精英们抱着小纸箱,走出极具科技感的办公大楼,消失于熙熙攘攘的城市人潮,是不是像极了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但这不是电影,是真实故事,而且这极可能只是故事的开始。后面的故事将如何演绎,如何收场,目前还难以预测,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发轫于硅谷并席卷全球,成就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结束了(文尾预约军哥晚上直播哈)。


01

互联网行业下行,不可避免

1、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投融资进入寒冬

美国学者乔·埃伦·波兹纳这样评论这次硅谷的裁员潮:"我们也许从来没有同时看到过这种趋势。起码,在过去的20到25年里没有…但要把对某一问题的解释归结为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我们已经经历了一场大流行,还有全球通货膨胀,俄乌冲突和能源中断。"

自3月以来,全球性通胀蔓延、美联储多次加息致美元走强、叠加疫情冲击、区域性冲突等诸多因素,让这些全球性科技巨头业绩承压,开始收缩。其实面对这些问题的,不只硅谷,我们国内乃至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产业,同此凉热,心有戚戚。

过去十余年,相对乐观的经济增长环境,让投资者远离低利率、低收益的稳定资产,更偏好回报率更高的风险资产,他们不着急盈利,更重视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自然而然地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水涨船高,那些突然“富起来”的互联网公司,大量搞新项目,建新团队,拉高估值,做B轮、C轮、Pro-IPO,循环往复,赚没赚钱先不说,项目是越来越多,团队是越来越大。

看看国内,前些年只要创业团队靠点谱,有过大厂中层以上背景,商业计划书或Idea有点创意,能够逻辑自洽,拿到几百万、上千万的融资都不是难事。我以前有位同事,无预警找我申请离职,问原因才知道,他和几个朋友私下做了个共享类项目,很短时间竟然被估值2000万,而且顺利地拿到了400万融资,事情容易的让他都不敢相信,直到投资人的钱真到账户了,他才不得不正式提出辞职,全职创业。他们的公司后来存活不到两年,就收摊了。但在此期间,他们前前后后共融资近3000万,公司天天赔钱,几位创始人却都搞了几百万进口袋。

资金泛滥,泡沫严重,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伴生品。现在资本收紧,没有了钱流活水,日见臃肿的国内外大厂们,只能或主动或被动地挤破自己体系内的泡沫,裁员就是挤泡沫的伴生品。大家不难发现,不论是硅谷巨头还是国内大厂,裁员重灾区都是一些实验性、创新类的部门和团队。环境变了,在把“活下去”作为首要任务的关键当口,没人有能力有意愿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所谓前瞻和未来买单。

2、近10年来,未出现颠覆式的科技创新

这里看似存在一个悖论,现在的大厂和投资人们越来越没有能力和意愿支持“创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近些年缺乏科技创新。其实这并非悖论,第一个创新,是指一些应用级别、更偏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后者是指真正颠覆式、全局性的创新革命,两者不是一个量级。

毋庸讳言,美国是全球高科技创新的绝对中心,而硅谷是其中的中心。但近10年来,在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创新之后,一直未见新的颠覆式的创新出现。就连当今最代表硅谷创新精神的苹果,近十年(乔布斯去世后)也是泛善可陈,甚至沦落到被三星在广告中指名道姓的嘲讽缺乏创新之举。

再看看被称为“硅谷的源头”、“硅谷精神的化身”的惠普公司,同样在差不多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光芒四射的五百强头部企业,变成了如今近乎透明的存在。

近期网传马斯克一直在夸中国的微信是一款无敌的软件,甚至传闻他想把刚“入手”的推特,“改装”成美版微信。我真不知道该为国内的互联网科技骄傲,还是该为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感到担忧。

没有颠覆式的科技创新,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内驱动力,也不会引领新的持续性、现象级的投资风潮,自然也难再具备承接大量顶级头脑的能力和魅力。

我认为,在新的颠覆式科技创新出现之前,互联网行业消化各种“过剩”和“存量”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谁最有机会能成为下一个颠覆者,web3还是元宇宙?一切都还很模糊。

3、移动红利已经消失

上面提到的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创新,绝对算得上互联网行业开山以来的一次创新,成功的把用户从web端带到移动端,在方便用户使用、重塑用户习惯的同时,还开创性的利用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将注意力经济拉满。一些现象级应用,如Twitter、INS,国内的微博、微信、抖音等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也从而催生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新贵巨头。

但随着智能手机全球高普及率的完成,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红利逐渐消失,近几年也再没出现一些现象级、平台级的应用,如同绚烂高光后的必然平淡,也让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失去了强劲的动能。


02

身处大时代下,个人如何应对?

1、个人努力要兼顾“点线面”

所谓的“点”,就是要做好自身这个“点”上努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迭代新技术和新认知,做到这一点,有机会时可以先人一步抓住;有问题时也可以快人一步规避。

“线”上的努力,指的是行业选择;选择大于努力,要有足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选择更有前景、更符合时代趋势的职业和行业。如果你在两年前选择了K12,去年选择了房地产,现在做了互联网。那么你现在努力的“性价比”已经不怎么高了,除非你做快速有效的转型。

在“面”上努力,就是要遵循经济周期和发展趋势,不明朗的时候,踏实稳健,不做大的投资,不冒进不翻车,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2、逃离传统互联网,这几个归宿可以考虑

1)软硬件国产化领域

在当前国际局势和产业竞合的态势下,软硬件国产化绝对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势,国产数据库、企业saas/paas、操作系统、企业管理软件、芯片等领域,都还有极大的国产化空间。除了芯片等硬科技,对传统互联网人有明显的壁垒和门槛外,其他几类,小伙们应该都可以触类旁通,积极奔赴。

2)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相比,绝不只是动力来源不同,它更可能成为手机之外的新“数字化中心”。如果普及率高,使用习惯形成,其可延伸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是有很大想象力的。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一领域必然会需要大量软硬件人才和运营人员,传统互联网人可以找准时机,在新能源汽车操作系统生态构建的过程中,为自己物色一个合适的坑位。

3)新数字基建行业

不出意外,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数字基建行业,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商业模式的不断清晰,必然会有爆火,甚至成为“显学”的那一天。

进入这些行业需要的技能,未必和传统互联网行业完全一致,但我们还是可以锁定当中一个细分赛道,沉下心来去学习、研究行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为自己将来可能的转行,做好储备和准备工作。

有人说,硅谷的一粒灰,落在程序员的头上也是一座山。我比较认同,硅谷虽远,但不妨碍它能释放出某种清晰的信号,同行们做足准备,且行且珍惜,但愿我们这边风景独好。

最后,今天晚上 21:15 ,我会做一个如下主题的分享,欢迎带着你的问题来直播间提问,不见不散呀~

以往热文推荐:

30岁+的程序员,感觉啥都会啥都不精通,怎么办?

我从普通程序员到大厂技术总监,三次痛苦蜕变!

什么样的程序员在35岁以后依然被公司抢着要?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7af5672808c273d108ab6bb679edad12.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