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我

修行,应当是一个带有持续性质的行为。而当耳目及于个别字眼激发所带来的来自大脑意识的变化,常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愈发减弱。如果允许自我懒惰与随俗,那么很可能许久积攒的冲力在短暂的时光恍惚中一一消尽。

就如现在,没有做到好好的有效的读书。内心的波澜也像是回到了之前,光陆怪离。深爱的以写字抒发自我的方式,也快因为蹉跎变得影迹难寻了。

人,终究是需要独处的。独处用来思考自我行为的进退,意愿的得失,良知的存否。在静谧处,才知道内心一直在起起落落中寻觅,那条最适合自我的生命轨迹。也许一生都在摸索前行的路上,也许这就是于目前最契合的,但因为有思考,有追求,就貌似永远找不到自认为的答案。也许,并不是没有答案,仅仅是因为自我缺少笃信。

独处,放下灵魂与情绪的浮躁,把那些说出去的话,和憋在心底不愿诉说的,都慢慢放到心中。聆听内心的波动,或激动,或欣慰,或麻木,或感叹,都一一感受,然后全力体验。

很多个事情,说要养成习惯,其实还确实有必要。有习惯,才有动力,让习惯称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作为成长模式的正常状态。就如写字,习惯了在挤出来的时间里,痛快的表达自我,但一旦偷懒了那么一下,貌似这种习惯就慢慢变的不习惯,甚至潜意识里总想为这种不习惯找个理由和借口。

书没有好好的读,把大部分的时光都用来陪伴孩子,没有什么可惜,但总还是浪费掉了一些光阴。在照看孩子的间隙,能够轻轻松挤出来的时间,终归还是由于意识的懈怠,一次次放纵自己,渐趋于平庸的方向。

不读书,内心就不容易和谐。在遇到当前的一些事和人时,会不知拿何信念去应对,对知识与精神领域的驾驭还终归因读书少缺乏一定的火候。于是,需要时刻自勉,在尽可能的时间,去思考自我,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带来了对于生命的哪些好与坏的影响,摒弃坏的,接纳好的,让随性的行为尽可能有章可循。

所看不惯的一切人和事,其实到头来都只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情绪好坏,能够直接反弹给接应自己情绪的人。而一旦修炼自我足够坚韧,外在的风沙,顶多会在我外部的世界肆虐一下,而我无视,就真的与我无关。外在的对不同事物行为的一切不同的看法,应当都被尊重。因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成长阅历,不同的外在影响,不同的自我创造力,都足以影响一个人的眼界与远见,以及对待不确定的胆魄。因此,谁都无可厚非。就像老人,其一生坚持的节俭,自然有传统道义存在,我们应肯定接纳,并试着略微改变,目的为让老人过上相对幸福的生活。

包括对孩子的教育。你如若眼中尽是对她的爱,你自然会她的某一个懈怠表现出理解,自然会少些不必要的责骂和相互的碰撞。而如若眼中尽是对她苛刻的要求,以命令形式发出的信号,孩子不情愿被迫接收的下一步,就是模拟我们,对我们发出对抗形式的另一种信号,或明示,或暗示,但当对抗性确存无疑时,双方的关系就进入消极恶化模式,这是教育行为的大敌。所有的高效必然都应当建立在双方情绪愉悦的前提下。双赢,相互尊重,应当是亲子教育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孩子对我怀抱的渴求,也足以看得出爱的缺失与漠视,是导致孩子对我们信号表现出淡然的缘由。在索求不到足够的爱,在成长得不到足够滋养的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在不由自主的走向荒漠化,这是教育的弊端。我看到了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种现实,我将尽力扭转。多一些自我的付出,少一些高标准的命令。想让孩子做到几分,自己先做到加倍,行动是最好的榜样。满足她的一切合理的小小愿望,孩子自然情愿的与我们共舞。

多看一些书,多进行一些思考,多列一些清单,写出来,熟然于心。不要因为写也不能解决迷茫就逃避,不要因为读书不会有眼前的收获就妥协。还记得当初的目标。人要有足够的信念。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为之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为进步的同时,也为琐碎的生活多一些骐骥,多一些价值追求。领驭我们的心,清洗不良的情绪与精神,塑造内心的和谐与宁静。这应当成为生命之王。一直引领着我们进行每一步的前行。

内心和谐,外在和谐。所有的外部世界都是内在心灵的反照。想让外部稳步有序,那么从试着让内心柔软。在内在的静中察外在的动,一切方能尽在掌控之中。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