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张宏杰著) 第一 二 三 章

曾国藩家祖辈都是农民,几百年没出过秀才。到了他爷爷这辈儿,决心要供出个读书人。然而曾国藩的父子俩总是落第。到曾国藩第六次、他父亲第十七次考试时,他父亲总算中了秀才,而曾国藩这次不仅没中,还被当了反面案例,被“悬牌批责”。

曾国藩大受刺激,回家仔细分析。认为自己太笨,只有超级努力。他把自己的试卷和模范试卷对比,发现自己文章格局太小。因此针对于此下功夫。

第二年,曾国藩第七次科考终于考上了。此后好消息不断,他先后中了举人,贡生,翰林。老曾家终于成了官宦人家。科考的经历,强化了曾国藩越挫越勇的性格,塑造了“尚拙”的品格,他一生做事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总是按照最笨,最踏实的方法做事。

中了翰林,到了北京,曾国藩大量读书,交友,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三十岁这年,他立志做“圣人”。通过记日记不断反思、成长。在改掉自己身上一个又一个缺点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猛火攻”改不掉根深蒂固的恶习,只有“慢火煮”才能化解。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曾国藩道光年间去北京做官,咸丰年间离开北京,十二年时间升迁迅速。一源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二广交朋友,三背后有高官帮忙,三得到皇帝的信任。

到了翰林院,不再是应试八股,主要看只是的见识和学养。曾国藩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了十二条规矩,通过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曾国藩养成了很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翰林大考,曾国藩做了高级京官,创造了湖南人的升官最快的纪录。

初到北京时,因为脾气不好老得罪人。后来通过不断反省、改正,曾国藩脾气越来越好,为人处事变得周到,建立威望。自然对他的仕途大有益处。

穆彰阿是当时的中枢官员。他帮助了曾国藩升迁。但是曾国藩一生不趋附权贵,和他走动并不勤。因此后来穆彰阿倒台时曾国藩没有受到牵连。

曾国藩老实,工作勤奋,不挑活儿,很顺道光脾气。同时,道光也喜欢理学,和曾国藩有相同文化崇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张宏杰著) 第一 二 三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