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洞若观火 ——读《洞见》

        佛教的教义和现代心理学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佛教中的冥想和心理学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具体相似到什么程度呢?两者都是打开心中的一扇门,门里门外都是亦真亦幻的存在。是古代和现在最有共性之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科技如何发达……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对于来龙去脉的追寻永远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也没有正确的答案,谜一样的世界、谜一样的人生、谜样的万事万物 ……以及谜一样的人类对谜的追求和探索。在探索中,为平复疯狂而出现的“门”就成为最好的托词和解释。

        关于“痛”,不能陷入其中,要跳出来看,才有不一样的体验。痛时不要陷入痛中,更不要和痛较真。而是从痛中抽离出来,看着痛,体会痛就是这样的感觉,这个时候痛就会减轻。也就感觉不到强烈的痛,慢慢的平复下来。用这样的方法打坐,可以看清自我,分清真我。也是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冥想的主要方法。

      感觉其实是极不可靠的,甚至有的并非事物本来面貌,更有甚者是面目全非的。因为感觉是加了你的评判。现实中没有不评判的。人的五大感官中,只有鼻子闻到的气味是不经过脑神经直接表露出来的,所以人们最先感觉到的气味的冲击。凡是经过脑神经的都是喝的感觉就或多或少都会加入女的,跟你的个人品牌,所以要弄清真实的情况会很不容易,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布置工作和传递信息时的偏差。

        无我是相对的,从肉自来说是有存在物质的,从精神来说,经常会游离出身体而存在,有时甚至不存在。我的有无应从自身对自我的关注度来确立。修行中的无我是抽离的状态并放空自我。

        首席执行官是指大脑中对你的想法发出指令的部分。而我们只对执行官发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对这个动作的对错根本没有判断,或者也可能根本不存在对错。因为人的左右脑是分区的,而且功能也不一样。在执行中,哪一个大脑占主导就发出了相应的指令,以及接下来的行为。所以到底是对是错,根本判断不了。只是凭个人经验和意识做出了相应的选择。看完这章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模棱两可的认识。也可以说,世界上真的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真实的世界是相当复杂的。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做出的判断都会不一样。所以没必要和人较真,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三季人”。所以以后要更包容,放下我执。

        延迟满足通俗的说就是意志力的体现,人的意志力是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然而嫉妒就是情绪模块中的大忌了,它一旦出现就会驱动极端的想法,触动大脑中过激模块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使大脑一片混乱,混乱的模块会让人在决策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冥想的让减少模块混乱。

        自控是对自我的控制时,需要用感觉控制想法,才是不对立的控制方法。如果用自我约束去控制,一般都是不会成功,因为人对上瘾是控制不了的。转到感觉层面就会不一样了,那不是和自己较劲,而是共处。采用R A I N原则:首先R是辨别出感觉,然后A是接纳这种感觉,I是审视这种感觉与你身体的关系,最后N代表做出决定(不接受或接受),一般你认为好的就会接受,不好的就不会接受。这样的过程就是感觉控制想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并不难,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之前你要进入感觉的状态。这需要你锻炼你的感觉识别能力,做到这一点了,自律就不是问题了。

        我认为“空”也是相对的,空的本质和无有相似之处。当我们喝到一杯葡萄酒时,你不了解时就只会单纯的凭价格判断,而后会赋予不同价位的酒不同的故事,空就出现了。这时候葡萄酒的本质没变,但因为有故事,酒的品质也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在品酒之前就了解关于酒的传奇等,酒的价格从一开始会影响你。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空了。和“空”密切联系的就是故事了,有故事可以改变商品的品质和价格,在经营中、在世间大众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宣讲故事就是宣讲了品质,这难道不是“空”吗?

        这是一本用心理学的知识诠释佛教的书,从哲学、心理学和佛教的角度分别讲解同一个道理。十分复杂,只是浅见而已,还需再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才能洞若观火 ——读《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