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我们的初中生活

      我是77年考上初中的。读了差不多1个月,因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78年秋稻子收完后,父亲从供销社扯回1块白布,晚上他又在煤油灯下用稻草编织草鞋。6、70年代最便宜的布就是白布,可以用来做布鞋的鞋底,山区农民也有用来给男孩子做衬衫。白布衬衫穿得又脏又黄的时候,可以用1包染色剂将旧衣给翻成新衣。父亲说,等新衣服做好了又送我去读书。

      记得星期二那天,父亲送我去10多20里地的附社初中班读书。我穿着新衣服和新草鞋,高高兴兴地走在父亲的前面,一路上父亲多次对我说:“我们家是没有条件供读书的。你一定要走出这大山,要想离开大山就得靠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对父亲说,我会努力读书的。

      到了学校办公室,校长说:“初80级虽然还是2年制,2年时间要学完3年的课程参加中考。这一届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今年新生有好、中、差3个班,学校决定让你暂时去中班学习。”老师把我领到教室安排了座位,班里有60多个同学。那时候学校没有学生宿舍,一个班只能解决10多个人住校,大部分学生走读。按远近区域划分,我是可以住校的,因为我们家“工分粮”少不够吃,是不可能住校读书的。我能走校读书,都应该感恩父亲,在靠“工分”养家的年代,家庭遭受重大变故之后,父亲一个人撑起7口之家,他还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抱负和胸怀真的难能可贵。

      走读生基本上是半耕半读,农村抢种抢收的时候要帮家里干农活,干不了农活的就放牛喂猪也是可以的。遇到大雪封山,强降雨、暴风雨发大水的时候,也是不能上学的,迟到旷课的现象特别严重。那时候,国家没有实行义务教育,读书是要花钱的,大家普遍都穷,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写得起名字就可以了。开学的时候班上人数比较多,中期考试过后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走读生每天上学都是一遛小跑到学校的。学校开社的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音乐、体育、劳动等课程,外语缺老师就不开设。走读生是不能在学校吃午饭的,条件好的带个“火烧馍”,像我一样寒酸的都是天黑回家午饭、晚饭一起吃。也正好利用午休时间完成各科作业。

      课间娱乐活动走读生很少有时间参加。那时的课间活动,男生主要是打篮球、打陀螺、滚铁环,女生丢沙包、丢手绢、踢毽子。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上树掏鸟窝,下河洗澡;上树摘果子,下地偷红薯。经常性的有人给父亲和老师告状,案发后挨批评作检讨是少不了的。处罚了又犯,犯了又处罚,谁让我们遇上了“日日肚饿,衣裤穿破”的年代。

      毕业那一期,学校把全公社的毕业班学生集中收到中心校。通过摸底考试,把全级前50名的编到一个班上课,要求全部住校。老师多次找父亲沟通,最后他同意让我住校3个月进行中考冲刺。

      住校生吃饭是上米领饭票,1斤米、1斤柴、1角钱的加工费就能领1斤饭票。吃饭时,10个人结合成一组,大家每天轮流值日,值日每人每餐收3两饭票,负责从学校食堂端一盆米饭放到教室的课桌上。10个同学把饭碗放在饭盆周围,值日生把饭分配到大家的碗里,条件好的学生端着饭碗去食堂买新鲜蔬菜,像我这样囊中羞涩的端着饭碗去寝室打开箱子,吃家里带去的泡菜和豆瓣,实在没菜吃,放点盐巴在饭碗里也将就一顿。

      学校早晚自习,照明用的是煤气灯。晚上统一灭灯后,我们就点燃自己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继续学习。那时睡觉是3、40人左右的大通铺,虱子是每个同学身上必不可少的产物,学习条件越艰苦,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儿越足。70年代末,高中砍了一半以上,百分之九十的初中毕业生都要回到广阔的农村去,我有幸考上了高中。

      虽然那个年代十分困难,但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有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服输,坚持到底。这就是那时候我们获得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十年代末,我们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