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回家周”返校时,我在校门口遇到了班上的一位同学,地一手拎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我打趣道:“看来你老妈的“补给工作”做得蛮到位的,好吃的没给你少拿啊!在家也是顿顿大鱼大肉给你增加营养吧?”
“老师,你快别提了,我都快被我妈烦死了。”这位同学眉头皱在了一起,表情非常夸张,但是看得出,她确实很烦恼,“老师你说,我本来个月就只放两天的假,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结果一到家,我妈就不停唠叨,一会儿问我学习怎么样,一会儿问我考多少分,一会儿又告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她是洗衣服的时候说,做饭的时候说,连吃饭的时候嘴也不闲着,简直是个复读机,我的耳朵都快被她唠叨出茧子了。老师,你知道我为啥这么早就返校吗?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还是赶紧回学校吧。”
“老师,家长是不是都这样啊?根本不管你在学校累不累,也不管你是不是想听,也不会想你是不是会产生反感,反正就是要让你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还不停地在耳边唠叨,特别烦人。”
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我的心当下一沉。我很自然地想到,她妈妈对她说的那些话,我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提及,甚至也没少说。
让孩子好好学习,似乎是每个父母的“通病”。
其实我能理解这个同学的感受。即使已经工作多年,成家立业,自诩能够以成年人的身份去对待周国的一切,但是当父母不断地在耳边念叨“你要好好照自己”“别太忙了”“要按时吃早饭”“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时,即使知道他们是一片好心,念叨得多了,依旧会产生烦躁的感觉。
而对这些还从未体会过社会艰辛、不知道生活有多不容易的孩子们来说,这种烦躁的感受只会更深。
这就是父母的矛盾所在:不唠叨,会把这份担心压在心底,怕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没办法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唠叨得多了,却又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只会关注他们的成绩。
孩子,你的年纪还小,没接触过社会,你的世界里只有家和学校,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过好现在就行。但作为父母,不能只顾现在,不能不为你考虑未来。
孩子,你的年纪还小,很难体会妈妈的担心,也很难体会妈妈的苦心。你不知道,当妈妈忍不住说这些话时,自己内心也是很矛盾的。
很多人都知道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去世,于是他的夫人赵太后掌权。秦国入侵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让赵太后最爱的长安君当人质才肯出兵帮忙。因为宠爱长安君,赵太后怎么都不肯答应,于是左师触龙面见赵太后,对赵太后说,父母如果爱子女,就应该为他做长远的打算,如果不让长安君趁着这个机会为赵国做出贡献,现在赵太后活着可以庇护他等死了之后,长安君又拿什么来在赵国立足呢?赵太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将长安君送到了齐国。
或许对长安君来说,他的母亲太过残忍,让他在小小年纪就去另外一个国家当人质,过上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没有他母亲当时的残忍,又怎么換来他以后在赵国安稳富贵的生活呢?
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齐国,是因为爱他;同样的,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也是因为爱他。
所以,孩子,我想让你知道,妈妈每天在你耳边唠叨,并不是不美心你,恰恰相反,她正是因为关心你、爱你,才会不断地让你好好学习。
因为我们深知,不好好学习、不努力读书的人,虽然不排除些人活得也不错,但是更多的人,过的是这样的一种生活:做着朝不保夕的工作,领着薄的收入,每天为生存而奔波。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去体会人生。没有哪个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这样的生活的。
我们只是普通人,不能给你高高在上的权位,不能给你花之不尽的金钱。你将来想要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努,去拼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你加油鼓劲,督促你努力学习,让你在长大成人之后,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去面对这个社会。
或许,我们的沟通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让你感到厌烦,那些不足的地方,我们也会慢慢更改。但孩子,有些东西你应该知道,就像每天早上为你准备的早餐、每天晚上为你清洗的衣服、每次你生病时拿出来的药片一样,妈妈的每一句唠叨,都是对你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