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

全区同备一节课下的教师备课:要着眼于教师成长

我们的同备一节课解决了老师备课资源,做到了优质资源共享,对于教育均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她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一些老师“拿来主义”,全区教师同步走,缺乏教师独立思考,对于未来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我们目前的学校和老师基于“同备一节课”下的校本备课和个人备课,要本着成长的思维进行,基本流程分为预设、生成、反思三个阶段。预设即备课阶段,分为个人初备、集体汇报、指导点评、个人再备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产品”是青年教师用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预案。生成即教学实践阶段,把预设阶段的“设计蓝图”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对表对标”,引发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思考,其主要成果是第二次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案及教后记。反思即课例打磨阶段,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上一阶段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同时也为骨干教师打开了新的教学实践思路。反思主要从个人、学科组、学校三个维度进行,反思的最终“产品”是精品课例。

预设:从教学蓝图到教学蓝本


预设阶段是教学之初的“蓝图设计”,重点是帮助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找到适合自身的教法,实现“会上课”的基本目标。


实施起来


路径二:个人初备,无主备人,每一名青年教师都要备课。集体汇报,全体青年教师分别汇报自己的备课成果。点评指导,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修改建议。个人再备,每一名青年教师根据修改建议进行再次备课。


“路径一”的优势是效率高、见效快,适合单元备课、学期备课;缺点是不利于发挥每一名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青年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思考。“路径二”的优势是充分发挥和调动了每一名青年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智慧共享和教材整体感知;缺点是效率低,用时长,见效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种路径可以整合使用。


下面以“路径二”为例,具体阐述成长式备课的实施过程。


一是个人初备。青年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个人思考和本班学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保证学生有效有序学习。为保证备课效果,需要做到“五有、五为、八备”。“五有”是指备课中要有课标、有教材、有学生、有教学法、有教学进度。“五为”是指在备课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八备”是指备课中要做到“备学情、备教学目标、备问题设计、备教学用具、备教学评价、备练习设计、备板书设计、备课后作业”。


二是集体汇报。本阶段由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实施。青年教师带着自己的初备“产品”参加学科组集体备课,采取现场汇报展示的方式呈现个人思考的结果,目的是发挥团队优势,解决青年教师上课前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路径,实现“能上课”的成长目标。


三是点评指导。学科组长带领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进行分析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启发青年教师进一步深入细致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尤其要提醒青年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环节,并带领大家研讨出一种或多种教学设计思路。点评指导侧重四点,即对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指导,对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指导,对教法学法的指导,对如何突破难点的指导。


四是个人再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指出:“在教育中如果排斥个体的特殊性,你就是在毁掉生活。”成长式备课就是要帮助青年教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路径。这就要求青年教师除了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气质。因此,青年教师参加完集体汇报,听取了点评指导后,要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我的学生、我的班级和我个人”三方面的问题,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进一步修改个人教学案,形成最终的课堂教学蓝本。这里提倡“拿来主义”,但切忌“东施效颦”。


生成:从个体生成到集体生成


在完成预设阶段的基础上,备课成效如何,最终要靠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从而进入生成阶段。此阶段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验证,青年教师带着设计好的“教学蓝图”实施教学。教学实践是复杂多变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这些“意外”或“惊喜”将极大地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备课的效果,也必然促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技艺。二是记录,执教教师及时记录下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改进点等。三是生成,生成一方面体现在个体生成,教师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学情境的瞬时差异,在每一名执教者身上会留下不同的印记,产生不同的教学碰撞,形成不同的教学经验,引发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集体生成,个体经验只有变成普遍经验,才会产生传承、共享的价值。学科组适时组织第二次集体备课或组织“课堂教学大家谈”活动。骨干教师传播经验、指点迷津,青年教师谈收获、困惑和感悟,从而把个体经验升华提炼成集体经验。集体生成为整个团队找准了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为再次上课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相长。


反思:从“能上课”走向“上好课”


青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的教学生成需要加以凝固升华,才能从短暂记忆转化为长久技能。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途径是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教师从“能上课”走向“上好课”。


成长式备课的反思不是简单地写写教学感悟、梳理总结经验,而是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反思。它强调反思的“实操”,即课例打磨,看重反思的“产品”,即精品课例。反思阶段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这就如怀特海提出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贯通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反复磨炼中得以提升。


成长式备课的课例打磨一般分四步走。一是亮相课,青年教师在学科组内上公开课,这是第一次磨课。二是汇报课,青年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点评指导意见在学科组内再上展示课。三是赛课,青年教师带着本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参与全校课堂教学比赛。四是达标课,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同课异构,不仅让前者对照标杆找到差距,也让后者在提供示范课的同时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实践中,成长式备课彰显了如下优势:一是智慧碰撞。智慧碰撞首先发生在青年教师之间,相同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由于个体差异,在预设阶段会出现不一样的“手稿”。其次发生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新老教师认识角度不同必然产生教学智慧碰撞,既能指引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带给老教师新视角,引发新思考。最后发生在“师傅”(骨干教师)之间,站在不同角度的“师傅”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二是传承创新。成长式备课名为备课,但不局限于备课,而是借助这一集体备课的变式实现教育经验、教学智慧的传承与创新。骨干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心得,指导青年教师系好从教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教师带来了新视角、新知识、新活力,特别是新的教学媒体技术,帮助老教师拓宽了知识视野,打开了教学思路,突破了传统经验的束缚,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整体成长。


三是团队协作。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在这种备课模式下,大家既同台竞技,也教学相长,每个人都是教育智慧交流的受益者,特别是进入课例打磨阶段,学科组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帮助青年教师上好课的同时也体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四是专业成长。这种备课模式让骨干教师在发挥示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同时,生发出荣誉感、使命感;让青年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同时,从骨干教师那里学到了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等优秀品格,得到了班级管理智慧和家校沟通经验,在师德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提升。


总之,成长式备课有效解决了备课和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将集体备课变成了教育科研平台、专业培训载体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青年教师特别是非师范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小井分校、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26日第6版


作者:王 玲 李延安


图片


阅读 28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