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写作法-5锤炼语言(下)

4.学会写对话,你就赢了一半



对话在写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对话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性格,营造某种氛围,而且在平铺直叙中加入人物对话,会增强文章的节奏起伏,也会拉近文章和读者的距离。


写作中的对话其实就是读者把自己代入文章的过程,同样一件事,两个老农名会这么对话?两个宫女会这么对话?两个老师会这么对话?放在过去会这么对话、放在现代人身上会这么对话?同样一个话题调换对话者的身份,会是完全不同的对话内容。


不同身份的人会说不同的话,即便同一个身份,也因为性格、出生背景的不同有不同的对话。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身份、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技巧。


写作对话大致可分为三类:情节发展型、立场展示型、隐喻双关型。



对话最常见的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人们在对话中或澄清观点,或引发争论,或达成共识,或规划落实。当写作者从叙述切换到对话,也就意味着文章从作者视角——不管是参与者视角(第一人称)还是旁观者视角(第二和第三人称)——向当事人视角转变。对话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具交互性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每个对话都是现实参与者,他们将决定情节如何发展。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写作中如何设计可以推动情节快速发展的对话呢?


第一,要用对话激化戏剧冲突。对话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呈现多个话题而不显的突兀。两人对话或者多人对话一来一回短兵相接,非常容易从多个角度呈现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第二, 要注意对话句式设计。对话的句式设计要根据不同场景设计出不同发展线路,各个线路交叉进行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要注意对话的细节。人们在说话时不只会运用语言,还会运用表情、动作、神态来辅助语言,在安排对话时,要充分展示人物在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比如说话的轻重缓急,说话时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等。这些细节会为对话加分,也会为整个文章增色不少。


二、 立场展示对话


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有时候是靠定性的词汇,比如说一个人很勇敢、很坚毅、很有理想,这些词汇是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标签。写作中,作者会预设很多这样的标签,但是这种标签不能直接体现在文章中,只能通过人物对话体现出来。人物的对话应证着人物的标签,也不断重复着人物的立场。


在用对话展示立场时,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场景,不能总是厂高调,过于刻意地美化人物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不可信。


除了主动表态之外,立场展示有时候也通过更隐蔽、更温和的形式、比如在对话中表达某种感情,在对话中流露某种态度、情绪。举例说,如果要描写一个老华侨的爱国之情,不一定要让他说他的爱国举动,可以说说他在海外思念祖国又不能回来时有多么的难受。难受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思念又自然过渡到他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从而展现他爱国的立场。


三、隐喻双关对话


隐喻和双关都是为了让一句话同时表达两个意思,不同的是,隐喻更希望展现给对方的是字面之外的那个意思,而双关则是希望对方同时抓住一个语意的两层含义。


双关对话多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某些不适合自由谈论的场合,或者某些需要给对方施压的情况。“最近路上 不太平,你可要小心。”这句话如果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对话,有提醒对方小心的意思,如果是商战中讲给竞争对手听,则有威胁他人人生安全的意思。


写好隐喻和双关对话,首先,要看是不是需要。使用隐喻,表面讲A,实际是讲B,主要是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说明一件事;而双关更多是修辞技巧,通过类似猜字谜的方法,让对方发现无人文字的多种含义。


以上对话常用的三种方法。不过说到底,写好对话考验的并不是文字技巧,而是写作者的生活功底。好的对话没法凭空设计出来,它一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写作者对各个人群的观察。一个只写城市题材的小说家很难写好偏远农村村名的对话,因为这个环境他可能不熟悉。同样地,没有经历过抗战,不了解抗战历史的人,很难编造出一个抗战老兵的对话。


掌握了写对话的方法,你就赢了一半,好的对话会让文章好看、有活力。



5.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很多人追求写文章时一气呵成的感觉,当然是存在的,但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人的文章并不是老天白给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反复调整的过程。


写作是创作,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阶段。文章从最开始的想法,变成提纲框架,再到草稿、初稿,最后经过修改、润色,反复打磨,最终才能形成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


修改文章根据不同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顺序,但不管先后顺序如何,修改一片文章都是从字、词入手,由文章的语言过渡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打磨一片好的文章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文章勘误


错别字是修改文章时特别注意的问题,尤其现在大家用电脑写作,用键盘敲出来的文字非常容易出现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除了常见的笔误,还有一些基本用法。比如的、得、地的用法。“的”一般放在名词之前。比如“我的爸爸”“美丽的花”;“得”一般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比如“跑得快”“吃得多”;“地”一般放在副词和动词之间,比如“慢慢地跑”“深深地呼吸”。了解这些规则,就不会用错。


字词的错误还包括标点符号,比如何时该用破折号,何时该用冒号,句号在引号里,还是引号外,问号和省略号能否并用,等等。这些看似都是小问题,如果不加注意,事后不检查修正,很容易出现错误。


二、句子结构


句子的结构必须符合基本的语法,不能出现是是而非的情况。比如有这样的一句话,“引发火灾的原因是长期疏忽安全检查造成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意思是疏于检查造成火灾,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句子的语病。正确的说法要么是“引发火灾的原因是长期疏忽安全检查”,或者“长期疏忽安全检查最终导致了这场火灾”。


如果长句子的结构出了问题,写作者一般是很难发现的。因为写作是不断把大脑中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的过程,词汇的堆积有时候会造成结构的杂糅或者成分的缺失。还有的长句子,用了各种定语却漏了主语,或者用了各种状语却漏了谓语,这样都是常见的病句,这些都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多练习,多检查修改。


三、段落挪移


写作时,我们会有一个叙述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引导我们把组织好的语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文章里。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叙述的顺序可以很多变,写的时候有一个顺序,回看的时候,当作者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也许又会有新的想法。


所以写完之后再检车的时候,可以试试段落不同顺序的组合。有些段是不是往后放更好?有些段落是不是加在两个论点之间比较好?这种调整挪移在计算机上是很容易操作的。剪贴粘贴完之后,先把修改的部分通读一遍,看看上下文衔接是否紧密,再把全文通读一下,看看突然插进去的这个段落是不是跟上下文不符。如果这两项都没有问题,这个挪移可能就是成功的。

 

四、结构大手术


如果把字、句调整看作修改文章的小手术,段落挪动就是中型手术,因为它已经牵涉文章其他 部分的匹配问题。而更大的手术是文章的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一般用到以下几点中:


第一文章整体跑题的时候,文章跑题严重有些时候就需要砍掉某些段落,理顺调整逻辑关系,围绕中心反复强调主题等。


第二文章存在巨大漏洞和风险时,例如论文缺少论证,哲理散文中,中心观点弱小,需要大调整,具体是补充内容,还是绕开漏洞,树立新逻辑体系,这个需要对全局整体梳理,做出修改的判断。


第三文章调整需要增色的时候。有的文章,内容很全面,表述没问题,但就是不吸引人,没亮点,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文章的结构,是不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卖关子或者故意抛出一些问题?预设一些无法解决的困境?这种调整会改变文章的叙述模式,可能改完之后会有面目全非之感。


四、点睛之笔

 

一篇文章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东西可能只有一到两处,这些着墨不多,但意义重要的部分被称为点睛之笔。能够增加完善这一两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标题通常会被认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每个人面对海量信息,有一个好的标题就可以让文章脱颖而出,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而且标题也更容易被改动。


标题根据内容而定,有人喜欢先定标题而后内容,有人喜欢先内容在定标题,但是最主要的是标题能够涵盖内容引导读者看下去文章,隐藏标题把内容与标题拉的很远的都不可取。


著名的“峰终定律”揭示了人们对体验的记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峰值的体验,一个是重点时的体验。读者阅读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最高峰的闪光点和结尾的闪光点会给读者留下深刻映像,所以尽量推敲一下结尾的写法,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改文章还有另外两个角度。一个叫“读者反馈法”,一个叫“专家点评法”,结合各自的一件进行修改,也是常见的修改模式。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反复修改、斟酌、推敲才能成就一篇精品文章;第二,修改的过程是最好的反思和学习,经常通过这种方法锻炼写作,渐渐地就能写好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步写作法-5锤炼语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