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

      6月18日晚,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新解新教材”第50场在线直播,知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返场”,为我们带来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

      薛老师指出他的讲座力求达到三好:好听,好记,好用。首先,薛老师播放了一段鉴宝视频,鉴宝专家从一幅书法作品的年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色、作品的规格、以往类似作品的价格等方面断定真品或赝品,以及这幅书法的市场价值。专家就是专家,除借用工具外,经验、学识着实令人佩服,并能从一定的切口判定真伪,这正是专家对宝贝的精准剖析。薛老师则认为文本解读就像鉴宝一样,也要具备这四个方面:工具、经验、学养、切口。

        接下来薛老师重点从“切口”这一方面分享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什么是“切口”呢?以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先生所说的蚂蚁吃苹果为例,没有破皮的苹果光溜溜的,蚂蚁只能在苹果外面打转转,假如破一点皮,蚂蚁就能忘我地吮吸果汁了。是啊,切口多少重要!所以只有找准了文本的切口,便就打开了解读文本的通道,才能设计出有效、高效的活动设计。

        薛老师指出文本结构有三个层次。

第一,表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

第二,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第三,深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不得其入。

      薛老师指出教学解读有五个方法。

      1、提领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切入。比如抓住诗的诗眼就一下子找准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文眼,一下子就能找到文章的主题。薛老师以老舍的《猫》《母鸡》这两篇课文为例,抓住“可是”这个关键词句来进行解读,体会猫的古怪与可爱,体会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变化。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抓住明贬实褒的用词手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还原法。将人事景物的原生型形态想象出来,把握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比如《咏柳》中,为什么是“碧玉”“绿丝绦”,原指的是什么,这样想象效果如何?后两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刀”照应上句的“谁裁出”。还比如《浪淘沙》中为什么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究竟多少寺庙?通过去还原真实的形态,与艺术形态进行对比,发现差异,这样就对教材有了透彻解读。

        3、原型法。穿过文本内容,揣摩作者构思,把握这一类文本的原型结构及心智模式。每一个故事或人物都有一个原型,通过了解原型更有助于解读文本。

        4、见人法。透过人事景物及思想感情。把握文本背后的“那个人”。薛老师以《四季之美》《夹竹桃》为例,指出把握作者、了解作者,对作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其作品有精准把握。

        5、降维法。回到学生的原有水平,见识文本表达的“高明之处”。如《火烧云》《漏》让学生自己去描写会怎么写,再对比作者的写法,学生的原有水平明显不如作者,学生便能从文本中发现文学语言的奥秘所在。

      薛老师的讲座正如前面所说:好听、好记、好用。通俗易懂的举例,渗透教法学法,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法根《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