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el黑帮成员,亚美(Yammer)公司创始人大卫·萨克斯曾经画过一个关于Uber的网络效应的草图(在餐巾纸上),讲述了Uber商业模式。
打车业务要吸引用户,首先要有司机接单,这是最基本的闭环。但要吸引更多的用户,需要体验足够好,体验好包括两点:更便宜的价格与更快的接单速度。
如何做到更便宜的价格,需要司机的空乘里程更少。如何做到更少的空里程,需要司机足够多,覆盖范围足够大,用户足够多,距离用户就会更短。
如何做到更快的接单速度。需要司机的覆盖范围足够大,用户足够多,距离用户足够短,这样接单速度就会更快。
而更多的地理位置覆盖,则需要更多的司机,而更多的司机则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流程,不断的正向反馈加强,导致系统越滚越大。这就是这个网络效应的模型。
什么是网络效应
什么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在一个网络中,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对于其他整个网络参与者价值不断增加的效应。网络效应产生的价值有一个公式来衡量,就是「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与节点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述就是:
V=K×N²
其中V代表网络的价值,N代表节点数,K代表价值系数。这个是以太网发明人与3Com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在1973年提出的,下面是他在施乐公司工作时画的以太网草图。后来「梅特卡夫定律」与「摩尔定律」成为整个IT界都受到极大影响的两大定律。
这个公式引用数值表达出来就是这样的曲线,随着节点数的增加,整个网络整个的价值也不断提升,也在后来被无数的创业公司引用,用来表达公司的因为网络效应产生的价值。
从网络效应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个正反馈的效应和规模效应有点相似,都是随着用户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变强,因而后来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提出了「需求规模经济」的概念,用来与传统的「供给规模经济」来进行区分。王慧文之前对于这两种规模效应给了一个定义:随着用户量或者客户量的增加,导致用户体验与成本产生了差异。拆解出来就是:
供给规模效应:随着用户量或客户量的增加(直观表现为产品销量),导致成本的不断降低,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客户。
需求侧规模效应:随着用户量或者客户量的增加,导致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客户。
如果从规模超过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来看,有网络效应的公司占比约70%。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例如微信,淘宝,拼多多,美团都是网络效应的代表性产品。
网络效应的类型
网络效应有着非常强大的价值,但是网络效应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单边网络效应,双边网络效应,交叉网络效应、局域网络效应与间接网络效应。
单边网络效应(same-side)。最直接的网络效应,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导致网络价值直接增加,例如早期的电话,现在常用的微信,QQ,都是单边网络效应的。
双边网络效应(Two-side)。网络效应存在与供需双方,随着一边数量的增加,会带动另外一边数量的增加。典型的是交易平台(Marketplace),例如我们常用的淘宝,京东,拼多多都是双边网络效应的典型代表。
本地网络效应(local)。本质上是单边或者双边网络效应的一种,但是因为影响范围在局部,导致只会在局部产生效应,例如单边网络中以太网的局域网,双边网络中的本地电商美团只会在当前城市产生作用,不会影响其他城市的用户,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等蜂窝煤的网络效应,只会影响当前商圈的用户,不会跨商圈产生作用。
间接网络效应(Indeirect)。产品附加价值的产生,导致网络的价值越来越大,例如微信的公众号与小程序,随着这些产品的产生,导致用户对于微信的依赖越来越强,微信的网络效应也越来越大。
网络效应的过程
网络产生过程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节点」与「链接」。
节点就是网络中的参与者,例如微信中的各个用户,淘宝中的购买者与商家。
链接就是节点之间的关注关系,可以是单向关注,例如微博、知乎大V、B站的UP主都是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普通的用户来关注他们,而在交易平台中,主要是用户来关注商家。但是也可能是双向的,例如微信和钉钉,都是双方关注后才可以产生互动。
在不同的业态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动频率,链接的强弱关系都是不同的,例如微信里面好友之间是强链接,互动频率高。而在交易平台中,消费者与商家是弱链接,互动频率相对要低。而且在同一个业态中,不同的节点之间的互动频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你和熟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以为工作需要加的好友的互动频率也是不同的。
网络密度,是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平均链接数所决定,所以网络中网络效应的强弱,主要受到平均节点数N来决定,更大的网络与更密集的网络会产生更大的网络效应。例如微信的网络比微博的网络要更大且更密集。由于不同节点的链接的数量不同,因此「梅特卡夫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过于理想化,例如微信在早期用户中使用的频率会比较高,但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用户平均链接数会降低,导致K值会降低。2006年7月一鲍勃·布里斯科提出了「齐普夫法则」,用来描述网络中节点价值不统一的情况。
集群,在真实的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就像在微信中每个人的好友数量也是不同的。网络中倾向于聚集为比整个网络更为紧密的局部分组,叫做「集群(clustering)」。我们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微信用的更为高频更为活跃的是群组。而用来衡量网络中集群程度的值叫「集群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临界点:在网络效应达到临界点(critical muss)之前,网络效应的产品会非常脆弱,可能对于用户没有太大的价值。例如在你的好友数量比较少的时候,微信对你的价值不太大,只有你有足够多的好友,才会对你产生足够大的价值。Facebook发现当一个人在facebook中好友数量少于7的时候,活跃度会比较低,因此指定了北极星指标,努力让用户的好友数达到这个值,而微博在研究用户活跃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努力让用户关注更多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内容让用户来进行浏览。所以对于网络效应的产品而言,要尽快让用户达到临界点,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效应的价值。
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了网络效应的原理,分类与关键节点,如果我们刚好参与的是类似的业务,需要对这个其中的关键点进行思考,如何运用才能让企业发挥网络效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