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不会写怎么办?《六国论》对学生写议论文的六点启示

一、写给谁,解决什么问题要精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些争议的朝代。公元11世纪前半期,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成为了当时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思考的一个问题。

苏洵、苏轼、苏辙,一起从四川来到汴梁,一起拿出了同题作文《六国论》。他们都想从战国时期的那六国灭亡的教训之中,寻找到解决北宋王朝问题的钥匙。父子三人的同题作文,父亲苏老泉的《六国论》,超越了两个儿子,成为了议论文的经典作品。

二、写了什么,观点要鲜明

开门见山,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怎么写,谋篇布局要精巧

提出问题:第一段,作者提出问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析问题:二、三段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列举韩、魏、楚三国因为将祖先的土地贿赂秦国而力亏走向灭亡的事例,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却因为失去强大的援助,走向灭亡的事例加以论证。前后照应,思路清晰。

解决问题:四段“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五段借古讽今,劝说北宋统治者改变政策,不要重蹈覆辙。

四、怎么写,论证方法要丰富,说理要透彻

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将说理说透彻。

01总分论点: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从正反“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对比地分析,将两个方面考虑得周全、周到。

02 对比论证:秦国战胜得到的土地和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和割地失去的土地对比;祖辈父辈和子孙对待土地态度的对比,有限的土地和秦国无限的欲望对比

03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生动地说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04比喻论证:“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用“如弃草芥”来比喻论证,更加形象生动。

05举例论证: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牧以谗诛”,都不能独完。

06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三个国家保存实力,爱惜土地,三个国家改变自己的的做法,也许历史会被改变,通过这种可能性来论证赂秦的危害。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个国家团结一致,将贿赂秦国的土地,对待秦国的心意,对待谋臣奇才,也许历史会被改变,通过这种可能性进一步来论证被秦国灭亡的悲哀。

五、怎么写,语言要富有态度

对秦国的厌恶,“暴秦之欲无厌”,一个“暴”字态度鲜明,原因是“贪得无厌”。

对三国行为的哀怜:“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又”字体现秦的贪婪,六国的无宁日的生活的状态。

对三国行为的愤怒:“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栩栩如生的败家子形象,展现了作者愤怒。

对燕赵行为的肯定:“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一个“效”字,展现燕国虽小,最后灭亡的事实。

对赵国行为的可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一个“惜”字情感表现淋漓极致。

六、为什么不写,结尾含蓄

作者写作的对象是北宋统治者,开出的药方是不要贿赂,坚决抵抗。这样明说,统治者很难接受。作者用委婉含蓄的写法,让聪明的智者们去猜一猜,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写?

有时候不写出来,有了一番猜测的乐趣;最重要的,“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为更多人开阔思考空间,使文章具有普适性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开滦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主任,张丽钧名师工作室成员,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国、省、市赛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参编教育书籍5部,独著《语文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议论文不会写怎么办?《六国论》对学生写议论文的六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