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长江之歌(29):六朝金粉 十里秦淮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9日(8):南京秦淮河

         出莫愁湖,经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桥,见桥下流水似乎也不那么清朗,而表弟却告诉我们,这就是金陵鼎鼎有名的秦淮河啊。唔,秦淮河,不就是朱自清老先生笔下“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么!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引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相传,秦淮河为秦始皇开凿,用以疏导淮水。所谓“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自六朝到清代,一直是皇家和显官寻欢作乐的场所。据记载,“南京河房,夹秦淮而居,绿窗柴户,两岸交辉,而依槛窥帘者,亦自相掩映。”唐代诗人杜牧游览秦淮后感慨万端,当即写下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即景感怀金陵六朝古都繁华一时,与国运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的鲜明对比,如此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无限感伤。

        明末爱国名妓李香君的河房“媚香楼”,就在现在的秦淮河畔石坝街。据载,李香君(1624~1653)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1699年,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名士候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就连康熙皇帝也派人向他索取《桃花扇》稿本。从此,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不过,我们来也匆匆,去也无赖,眼前的一切都被薄暮带走,成为憾事。




【相关链接】

        2002年,因工出差来到南京,再次游览了秦淮河。

秦淮河·春(本文作者拍摄于2002年)


        2005年春节,携家人又一次来到南京,游览秦淮河。

秦淮河、冬日的南京街道(本文作者拍摄于2005年,下图与前图同为一机位拍摄)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年轻时曾经背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怀古诗讲的是,对东晋南京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繁华鼎盛的过去的凭吊,因为现今(唐时)已经是野草、荒凉、残照的景象。作者无限感慨沧海桑田,多变人生。最为让人们过目不忘的,是以燕栖旧巢的意象,把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已飞进寻常百姓家的事实,直白渲染,给人以强烈的“物似人非”的惆怅之感。

乌衣巷(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金陵第一园就是瞻园。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被园内景致所吸引亲题“瞻园”。

       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19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的白府等,便是把瞻园当取景地的。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金陵第一园、乌衣巷(本文作者拍摄于2005年)


园内摆设(本文作者拍摄于2005年)
古典演奏(本文作者拍摄于2005年)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3·秋,长江之歌(29):六朝金粉 十里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