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溪居士高登甫


碓溪居士高登甫


碓溪沟是古时熊营沟的称呼。出生在碓溪沟高扁的高登甫,是一位心性外柔内刚的文人雅士,其德才令我十分仰望。他是我的同事,更是我人生、文学路上的智者老师。碓溪居士的自称,表达着老师对人对事的态度。

老师出生在“五类”人家。过去“五类”又称黑五类,即政治身份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的五类人。其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环境迫使老师不得不向人展示出“外柔”的形象,似乎对人对事都表示出“点头哈腰”,“拱手抱拳”,“整天都笑兮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好像没有自己的观点立场,什么都在“迎合”。

老师五个孩子都没有直接采用高姓,而采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春秋命历序》里,只表示次序,不表示男女兄弟姐妹性别的伯仲叔季少字后面,加一个表示高姓辈分的“先”字。不了解这种历史知识的人,还以为老师的孩子都不姓高,而分别姓伯、姓仲、姓叔、姓季、姓少。单从这点,碓溪居士“内刚”的智者形象,就已见端倪。

老师从小酷爱艺术,爱诗、好文、善画,喜欢吹、拉、弹、跳、唱,会自制胡琴、笛子、快板等乐器,是夹关、中锋……文艺宣传队的组织、编导,是“文川剧团”的台柱子。“文川剧团”以社长、书记熊文川的名字命名,以高登甫、熊光发、熊文禄、高登瑞“四条白水鱼”为编导骨干,以高英、熊明芬、熊明华、熊光芬“四条沙沟鱼”为主要演员。夹关人把活跃在社会上,在某些领域掀得起波、推得起浪的人,称为“白水鱼”;把游刃于底层、有实力的活跃分子称为“沙沟鱼”。 “文川剧团”以自编自导自演的《锣鼓词》、话剧《一代玉米种》、方言《讲吃喝》、快板《拾黄金》、川剧、京剧等为主要节目,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1958年,老师考到重点大学,因“成分”问题未被录取,只得当个民办初中教师。一家八口人,老师和五个孩子六人读书。放学回家后,一边劳动挣工分,一边备课改作业,一边辅导孩子读书写作。既是孩子的父亲,又是孩子们的老师、班长和朋友。在家创办了家物《小荷尖尖角》,在校创办了文学社团《沫江花》、《潜江》、《凡草花》,与小学、初中、高中生们一起写稿、编辑、刻板、油印,学习、切磋……

在校创办指导文学社团,社会议论他“他爱好”、“只有他才有那卖屁儿闲心” ……。而对他创办《小荷尖尖角》,就不仅仅是“迂腐”这么单纯了。作为他人生、文学路上的弟子,将收集的疑问列成几大点与他交流,才知他无愧于“碓溪居士”这个称呼:

“家庭是温床,人在里面长大。没有好的温床,温度不够,空气不纯,养料不够,秧苗和红苕长不好,移到田头,日后没有收成。要成就大事业,就得从最不起眼的事入手。做不好小事的人,还有什么大事可成?基于此,我办《小荷尖尖角》有如下几个目的:一是培养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借这个阵地展示他们的作文,互相促进。因为这样可以满足每个人的自尊心,特别是受到表扬后,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第二,是想通过这种活动,让他们写写自己,写写身边的人物。他们兄弟姊妹长期都在写自己,这是提高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第三,是交流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看法,总结一些经验……

“第四,我是个重义不重利的儒生,我崇尚孔子的中和哲学,讲求‘人的修养’。人是被理智畸形化了的动物,人性首先是人的理智性,伦理道德性。脱离了人的伦理道德,便只能是个会语言的动物……

“我觉得人应有‘人的伦理和理智的修养’。孔子的格物致知,孝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应被重视和发扬。因此,我们,特别在家庭中,应加强修养性的教育熏陶。作为我这样的渺小人物,无才补天,却总可以独善其身,乃至独善齐家吧?我有一副对联:‘贫善其身,富济天下;乐养乎德,苦正家风。’这可算我的座右铭。所以,我提倡‘吃苦’。这是成功的基石,又是适应恶劣环境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便什么灾难对我也无所谓了。又提倡‘利人’,反对‘利己’。这样爱人爱生活,也才常得快乐。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快乐的。钱越多越烦恼,像阿巴幺。要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这是辩证的。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也不能为己。特别是‘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今,很多人为了钱,出卖肉体,出卖灵魂,出卖朋友、妻子的都有,这像什么人类呢?我的观点,有人认为我“迂腐”,哼!随他便吧……

“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读三十年文章/赢得两字迂腐/迂腐就迂腐/何心寻自苦/二分钱酱油/八分钱豆腐/我吃我饭/我走我路/打他求钱/给他求戳/独木桥且作阳关大路。’世界上真正清醒的人是人们不理解的人,也是痛苦的人。所谓:‘能者劳而智者忧,无为者无所求’吧。所以我要以这种思想统一孩子们的思想,尽管目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向我和我的家庭司放着冷箭,孩子们多少受些影响,但我要拼命地向他们争夺。这也是一个目的吧?也许这样下去。我和我的家庭要受穷困,但只要顽强的毅力和生活力,吃青菜面汤和鱼肉一样的饱肚子……

“我们的目的,是要向后人证明,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让后代人从我‘家’中得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以启示一个‘走路’的方法……”

1980恢复高考的第一年,42岁的老师和16岁的大儿子伯先同时考上了大学。老师就读于四川师大中文系,伯先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前前后后,《小荷尖尖角》办了20多期,从里面走出了16位大学生。伯先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获硕士学位,任四川教育学院副教授;仲先在川大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任职四川省教委;叔先和季先也先后在大学毕业……从《小荷尖尖角》里出来的后生们都爱好写作,有文学作品在刊物发表。老师大学毕业后,调平乐高中担任教导主任。

1990年底,老师患脑溢血中风,《小荷尖尖角》停刊了。伯先在他在《回故乡之路》中说:“看到最后一期(《小荷尖尖角》)的日期,是我24岁生日,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半年。这个刊物给了家里兄弟姊妹的成长以多大的影响,没法量化。”

老师40年的教育,换来了满脸的皱纹和两鬓的斑白。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位好老师、教育家!听他讲课就好像听精彩的故事。老师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种特殊复句》、《议论文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古汉语动词特殊用法》等教育教学教研论文。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老师再次中风,半身瘫痪说不了话,右手没有了知觉。当伯先回来看他时,他用左手把右手从被窝里拿出来,泪如雨下……与病魔抗争,在治疗中咬着牙锻炼,恢复到能用颤抖的手写点东西了。可在2000年又第三次中风,右手完全失去了知觉……

保尔·柯察金的话语,始终在老师的耳边回响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老师居然再次用左手拿起了笔,还画出了春芽、黄叶、雷电、白雪……

老师17岁开始写作,出版了古诗集《子规烟雨》,新诗集《牛马的嘶鸣》,长篇叙事诗《凤凰滩悲歌》,小说《红x》、《平衡》、《脚石》、《小杨死了》、《梦中梦》、《戒指梦》、《念差》;散文集《生》,川剧本《九弯风雨》、《一袋玉麦种》,儿童歌剧《打谷场上》;儿歌集《夹门儿歌》,小诗集《落英集》,笔记体小说《凌云轩夜话》。不少作品还入选进《华夏咏友》、《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典》、《中国人才辞典》、《华夏英杰》、《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中华翰墨名家大作博览》、《中国吟坛》、《中国雅吟》。

《老马行》是老师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自画像:“我是马/我是一匹强壮的老马/我神圣的使命/是走、跑、拉/……也许有一天/疲惫地摔下山崖/便心安地将半腔枯血喷洒/把生的欲望写上杜鹃绿丛/让后来的马驹儿/幻想一个美丽的童话/……”

老师的衣钵传承人伯先,2010年暑假与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回家乡创办了“果筐学堂”。伯先说:“我把这里取名叫学堂,是希望在土地的馨香里,重建与自然、与文化、与世界的关系,唤醒我们农村家学文化和精神的血脉之根,让家学传统薪火相传下去。”伯先父女的此举,得到了四川教育学院校方的肯定和支持。据《中国教育报》刘磊报道:四川省教育学院还将与省内多所大学合作,将“果筐学堂”的意义延伸出去。

王文才崃山风骨.doc

你可能感兴趣的:(碓溪居士高登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