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读书笔记—《论语别裁,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是为学的外用;本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八佾》的主要内容是讲“礼”。礼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

“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谓“文化”的定义而言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当孔子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季氏属于其中之一。有一天,季氏在家里开家庭舞会,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这是天子才有的排场。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好像孔子听了这件事,很生气,在厉声斥责: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去干 ,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但实际上这里孔子不是在发脾气骂人。孔子的意思是: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于三家之堂?

“雍”就是天子所用的国乐,“撤”就是撤宴撤席,季氏三家权臣,不但在家里开舞会时摆出八佾之舞,还在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了天子所用的国乐来。所以孔子引用古代的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央政府天子奏“雍”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后天子从中间走过。态度非常庄严。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这种国乐到家里开舞会,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

孔子认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所以孔子非常伤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这个人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在孔子看来,这个问题太大了。原因是中国文化这个“礼”字,如果谈到根本,是哲学的最高的问题,也是宗教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孔子不谈哲学,不谈文化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这与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是相反的。当今社会很多人讲究礼不从简而从奢,越奢侈越有排场,丧事不从悲而从易,这是是在不可取的。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死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所以亡国不可怕,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但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夏朝虽然亡了,成了历史的名词,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譬如过年,我们还是喜欢过阴历年,阴历就是夏历,是夏朝留下来的文化。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的文化,还是夏朝的文化。所以,一个国家只有文化是经久不衰的,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71 读书笔记—《论语别裁,八佾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