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是北宋初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秉公直言,由此屡屡为奸人谗毁,三次被贬外放,但仍不改初心,坚持与权贵恶势力不懈抗争。
一些友人如晏殊、梅尧臣等担心他的处境,多次规劝都无济于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的回复,也是他气节的写照,可谓字字千钧,大义凌然中尽显铁骨铮铮。
范仲淹不仅是诗文大家,军事才能也相当了得。
正是他担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才扭转了宋军的颓势,最终迫使西夏与宋议和,向宋称臣。卓著的军功和对朝廷的一腔忠心终于感动了软弱但又相对宽容的宋仁宗,最终将范仲淹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
上任后,针对内忧外患,他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新政的实行触动了权贵大臣的利益,于是毁谤之声四起,加上身体不适,范仲淹无奈中只得请求外放,新政也逐渐被废止。“庆历新政”虽然仅仅推行了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1052年,几经辗转调任,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在赶赴颍州的路上,途径徐州时,因旧病加重,不幸与世长辞。
在朝为官,却能心系天下民生;被贬外放,仍牵挂国计朝政。宽广的胸怀、磊落的情操和经天纬地之才,成就了这位名臣,也使他成为后来有识之士心中人格理想的典范和楷模。
大概了解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处世的风格,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那一段段饱醮深情的优美文字了,那里面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由衷的赞美,也有对时刻蛰伏甚至公然肆虐的恶风浊浪的警示和抗争。
于是,我们深深记住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尽量督促自己保持豁达淡泊的生活态度。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高尚博大的情怀和抱负,恕我直言,离一般普通大众实在太过遥远,何况这世间也没有几个人具有这样思考和追求的资格。这样的人文高峰、思想境界,还是交给时代翘楚去攀登吧。
范文正公诗文俱佳,词作不多,但每一首词都脍炙人口。尤其他的词风,有别于宋初盛行的婉约柔美,显得清新淡雅又雄浑大气,构成了当时词坛独特的一道风景,也由此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例。
接下来欣赏他的词作。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词意:
碧云衔天,黄叶满地。绵延的秋色与空濛苍翠的烟波相连。远山沐浴着斜阳,江水连接着天际。夕阳之外还有弥望不尽的萋萋芳草地。
旅途漂泊让人凄恻难耐,离愁乡思使人黯然销魂。何以解忧?除非夜夜好梦伴我入眠。切莫独上高楼对月痛饮,要知道酒入愁肠,只会化作滴滴相思清泪。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 ,南宋词人黄升《花庵词选》题为“别恨”,张惠言《词选》 认为“此去国之情。”我认为说法不同,其实意思一样,作者想要表达的无非别愁乡思。但与婉约派惯有的“小园香径”“庭院深深”式的哀婉、凄恻、柔靡不同,他的作品总能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譬如这首《苏幕遮》。
该词笔力苍劲雄健,风格沉郁阔远。
词人将思乡别情置于凄清衰飒的寥廓秋景中,尤其通过“无情芳草”“无梦难眠”“滴酒成泪”等特殊物象和场景,层层递进、转折和深化,将一腔乡愁抒写演绎得低回宛转、跌宕有致而又不至于落入颓靡悲切的境地。
我想,这既是范仲淹为文的特点,更是他胸襟博大的证明。
鱼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对称,各五句、五仄韵。
衡阳雁去:古人认为大雁秋天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千嶂:绵延峻峭如屏障般的山峦。燕然未勒:指外患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曾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勒:刻。
词意:
秋色笼罩下的边塞风景与内地迥异,南飞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情意。杂乱的边声随着号角从四面涌起;群山怀抱,长烟直上,夕阳下,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敌不过万里之遥的乡愁,但外患未平、功业未成,难归故里。幽怨绵长的羌笛声中,夜霜铺满了大地,此情此景,令众将士难以入眠。长年的戍边生活催生了将军的白发,也常常使士卒们洒泪滴滴。
中国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武官喜欢附庸风雅,好操刀弄笔;文官常怀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之心。但像范仲淹这样以文官将兵统帅而又取得最后胜利的军事家,只有寥寥数人。
1038年,党项族人成立西夏国并累犯北宋边境,宋军节节败退,朝野震惊。因众望所归,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际,从越州调任陕西经略使兼知延州(延安)。他到任后,号令严明,爱护士兵,诚恳招纳各部羌人,大大凝聚了人心。在战略上,他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避免与敌军发生大规模的正面战争。
防御的要点在于拖和耗,比的是毅力和耐心。众所周知,最后,猖狂一时的西夏没有耗得过“胸有数万甲兵”的“小范老子”!
然而,有谁知道,这一耗,同样消耗了将军们的年华,使他们在漫长的戍边生涯中青丝染霜;这一耗,让战士们在浓重的思乡情结中忍不住热泪滚滚,尤其是面对这肃杀萧瑟与家乡完全不同的北国秋景。
此刻的范仲淹举起一杯浊酒,回首遥望东南,同样归心无限。但边患未消,功勋未成,怎能儿女情长,轻易放弃?由此看来,“燕然未勒归无计”才是这首词的主题,“归无计”就是不作打算、计议,而不是计策的意思。
于是,我们在原本有些凄清、伤感的场景中领略到了壮阔、雄放的意境,觉得有股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身边回旋不止。
范文正公这股清朗恢弘的大丈夫气息,看似微弱,却从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中顽强地突围而出,飘飘扬扬绵延贯通了近五十年。可爱的苏轼不经意间一嗅一闻,顿觉血脉畅通、神爽气清。贪婪的他不由得深吸一口,屏住,再呼出,奇迹发生了:从他口腔中缓缓呼出的气息中竟带着范仲淹的体温!
于是便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咏叹;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以及诸多震古烁今的豪迈旷达之词。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范文正公那几丝微弱却又倔强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