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是这样的:不是“神探”,也没有恩重如山的“嫂娘”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断案高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包拯包大人。现代的影视剧里包拯是一位断案如神的高手,三头铡刀砍尽天下罪有应得之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你犯法就逃不过包拯的法眼,为民做主、大公无私,被老百姓亲切地呼作“包青天”。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并不是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断案高手。今天就为大家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画像

包拯并不是断案高手

包拯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是庐州合肥人(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包拯一生的职位有很多,主要有:天长县知县、端州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工部员外郎、朝散大夫、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江宁府和开封府的知府、三司使、疏密副使等等。

从史料记载来看,包拯一生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断案上,包拯的确是宋朝的一代名臣,是一位有名的清官,但他却是一个谏官和财政官。

包公确实破过一些案子,史料里是有记载的。其中一个案子是这样的:当时包拯还是天长县知县。当时的法律规定屠杀耕牛属于犯法,要受到重责。有一天,一位百姓来告状,说自家的耕牛被人偷割了舌头,问包拯如何是好。包拯对这位百姓说,你回去把你家耕牛杀了去集市上卖钱,不会因你杀了耕牛而责罚你。于是这位百姓照做了,果然过了没多久,有个地主跑过来告发这个百姓,说他杀了自家耕牛。包拯立即严厉地追问这个地主,为什么要割人家耕牛的舌头,还跑来告发人家。一开始地主还死不承认,包拯又说出他什么时候去偷的,又是怎么割的牛舌,说的清清楚楚,好像亲眼看到似的。那位地主无话可说,只好认罪。

影视剧照

不过遗憾的是,史料里只记载了像“割牛舌案”这样的几件小案子,根本没有影视剧里的像“狸猫换太子”、“铡美案”、“铡庞昱”这种家喻户晓的大案。按理说这些案子个个都是牵扯到皇亲国戚的惊天大案,史料里不可能不记载,而没有记载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案子都是虚构的。

其实现代影视剧中关于包青天断案的故事,都是根据小说《龙图公案》和各种各样包公断案的戏曲改编的。

《龙图公案》是晚明时期的一部小说,里面记载了包拯审理的一百多起案子。但是据著名学者孙凯第先生考证,里面的案子都是虚构的:这一百多起案子中,有二十二例是抄自《海公案》,还有二十例是借用的其他书,不知出处的有三十七例,还有很多事作者自己编出来的。

由此可见,包拯神探的这一形象完全是被后世的小说家塑造出来的。

影视剧照

一手养大包拯的“嫂娘”被后世张冠李戴了  

如果“神探”包拯是虚构出来的,那他的身世是真还是假呢?

影视剧里的版本是这样的:包拯出生后,因为长得黑,被父母丢弃,最后是他的嫂嫂把他抱回来抚养长大的,所以他一直都称他嫂嫂为嫂娘。

因为史料并没有对包拯的身世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人们对包拯的身世进行了各种猜测。除了影视剧的版本还有另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包拯刚出生时,可能由于生辰八字和父母不和,他亲生父母非常不喜欢他,直接把他丢进了牛圈里。正巧被包拯的嫂嫂看见了,把他从牛圈里救了出来,但是因为被牛踢到,额头上留下了月牙形的伤疤。

戏曲“包公赔情”

这两个版本里都说包拯被父母抛弃,是嫂嫂抚养长大的。但在包拯做官生涯中,却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位如亲娘般的“嫂娘”。

正史《包拯传记》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包拯28岁考中进士甲科,被受职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可是由于包拯父母当时年事已高,包拯为了照顾二老就辞官不做。后来皇上又任命包拯为和州监税,包拯又再次推谢,直到几年后,包拯双亲去世,包拯才去外地任职。

正史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养大包拯的“嫂娘”,而且包拯还和他的亲生父母关系很好。那传说中抚养包拯的“嫂娘”又是谁呢?

这要从包公的小儿子包绶说起。包公一生有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包绶是包公和小妾所生。小妾虽然为包家添了男丁,但还是为包拯正房董氏所不容,刚生完孩子,就被赶出了包家。小妾被赶回娘家后羞愤而死,刚出生的包绶正室董氏又不肯抚养,包拯只好把小儿子交给另一个英年早逝的儿子包繶的寡妻催氏抚养。

这就是包公“嫂娘”的原型。其实是后人弄错了,是小包公包绶被嫂嫂抚养长大的,而不是老包公包拯。

包拯神探的形象本来就是后人塑造出来的,为一位神通广大的“神探”配一个曲折离奇的身世才更符合众人的胃口。这是小说家、戏曲家们惯用的伎俩。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在娱乐之余,也要弄清历史的真相,这是对一代清官包拯包大人最好的尊重!

文中人物关系图


古代帝后的宫廷秘史,文人墨客的风流趣事,古今中外的野史传说,千古未解之谜,······且听子鱼为你一一道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的包拯是这样的:不是“神探”,也没有恩重如山的“嫂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