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走近社区 调研社区治理现状

大学生走近社区 调研社区治理现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对基层社会治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我国治理能力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它的有效运行,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基础的坚实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区治理在不断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社区治理创新成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7月29-31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暑假调研队成员前往合肥市瑶海区进行社区治理调研。

7月29日,调研团队一行人前往瑶海区长江东路与来安路交口东南角,对YH01-D-19、22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深入了解。其当地社区管理人员指出,智慧社区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以数据流为纽带,带动社区资金、物流、能源、商业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重塑社区资源供需对接方式,助力基层减负和效能变革,大幅提升社区科学精细化治理水平和社区高效便捷化服务能级的创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生活、基层政务、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


7月30日调研团队赴临泉路与淮南路交口东北角YH01-A-03、07、08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进行会谈。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智慧城市在社区层面的“微缩版”部署,其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打造社区智慧化应用,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二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社区进行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分析,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社区能源运行情况、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感知监测,为居民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四是利用智能监控、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社区进行分层布防、分区部署,实现公共安全、消防应急快速联动响应,打造安全有序的平安社区。



7月31日,调研团队赴裕溪路与钟油坊路交口东南角(YH06-H-01、02、04)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座谈中提出社区工作的需求,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减负、提效”需求;社区工作者承担大量民政、公安、卫健等各垂直条线的数据采集、事务受理办理等例行工作,由于各职能部门对社区的工作要求不同、收集的信息不同,社区工作者需要采集录入大量重复性、不共享的数据。通过建立统一社区融合平台,将社区工作者从各类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提效减负”。社区综合治理“科学化、精细化”需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建设“社区治理一张图”,将社区工作中的居民走访、信息上报、台帐梳理、物业监管、协商议事等内容统一展现和管理,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精细化水平。社区为民服务“便捷化、精准化”需求;当前,部分政务系统的功能不满足社区实际需求,群众办事尚难做到“最多跑一次”,社区服务活动宣传手段单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服务需求多、难度大。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将各类服务渠道统一整合,实现居民办事方便高效,公共服务资源均等普惠,各类社区便民服务便捷精准。社区安全管理“广覆盖、智能化”需求;社区安全是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环节。目前部分社区安防基础设施薄弱,在人员出入管控、车辆出入口管理、小区内部安全管理等方面缺少智能手段。通过平安社区建设,部署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智能门禁、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终端,实现社区人员、车辆、房屋、重点部位的全覆盖动态化管控,提升居民安全感。



总体而言,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以单点应用、局部领域探索为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管理效能有待提升。部分社区承担事项接近200项,基层信息化系统“条线”太多,街道层面使用的上级垂管系统超过60个,社区层面超过20个,各系统间尚未完全打通,社区工作者负担较重。二是社区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供给不均衡,各类服务的供给方式、供给质量和用户体验存在较大提升和改进空间,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方面参与度依然不高,居民自治尚未形成普遍认知。三是社区公共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小区内部及周边的管理及安全防护存在大量隐患,部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视频监控存在盲区,社区安防、消防的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较低,居民安全感有待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合肥市也采取了一些对策。建设健全智慧社区基础通信网络。一是落实光纤入户鼓励政策,加快光纤进村入户和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家庭宽带接入能力。二是推动街道社区4G站点优化和无缝深度覆盖,优先加快试点区域5G部署与试商用。三是推进社区物联网网络建设,为后续开展物联网设备接入、终端管理、业务分析奠定基础。四是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通过新建或改造等方式,为居民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数字服务。加快社区智能硬件终端设施部署。一是推动社区道路卡口、楼宇商场等区域摄像头共建共享,加快老旧摄像头更换和智能高清摄像头联网,部署电子围栏、智能门禁、周边防越报警等安防设施。二是逐步推进智能井盖、智能水电气表、智能烟感器、智能消防栓、智能垃圾箱等市政设施建设。三是在街道社区配备自助服务终端、便民宝、数字大屏等设备,在部分社区试点建设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快递柜等公共设施。四是面向家庭用户推广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体验。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社区数据采集汇聚体系。统筹对接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公安局、残联、组织部、政法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需求,对于各级各部门可共享的数据项,依托合肥市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共享,避免社区重复采集,对于不可共享或政府部门不掌握的数据项,明确数据来源和采集渠道,搭建社区统一数据采集模块,依托城市网格、电子地图、语音识别等技术提升网格员采集效率和精度。全面对接公安、政法、城管等市级部门的采集平台,以及物业公司、电信运营商等企业自建采集系统,整合社区视频监控、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自动采集数据,构建形成集网格员上门采集、物联网感知采集、互联网采集、视频采集于一体的多元化数据采集模式,实现对社区“人、事、地、物、情、组织”等信息的全面汇聚、多方共享。全面梳理社区数据资源目录,构建统一数据资源池。按照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标准和目录编制要求,明确社区数据资源定义、范围、采集和存储方式、筛选标准、清洗规则等内容,推动社区开展数据资源梳理、目录编制、更新维护等工作,梳理制定社区数据资源目录。建设智慧社区数据资源池,依托市大数据平台打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数据通道,重点加强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以及各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共享,并以社区层面采集的数据资源为补充,实现各类数据资源“一池”汇聚,围绕社区“人、事、地、物、情、组织”等管理服务需求,建成社区专题数据库、管理服务词库等。建立健全社区数据更新、维护与应用机制。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及时更新、定期校验”的原则,通过系统对接、业务系统生成、手动录入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社区数据实时更新机制。基于合肥市大数据平台,实现社区数据与市级数据的有效融合、动态更新、共享交换。释放社区数据价值,推动部分社区数据向社会机构开放,鼓励社会机构基于社区开放数据面向居民提供便民创新应用服务,实时反馈服务数据,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生走近社区 调研社区治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