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书法家精气神的天下行书之范(中)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颜真卿

《祭侄文稿》,其文其书,可以说是忠魂泣血之作。欣赏这幅作品,我认为应该辅之以《英雄的黎明》配乐,来感受其中透露的悲愤与苍凉之情。

天下第二行书

若纯从书法本身而言,《祭侄文稿》并不能算是素有“颜精柳骨”之称的颜真卿的艺术精品。祭文的字距、行距,时疏时密。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无一定之规。祭文文字形态不一:开初叙述祭文的写作时间、书写者身份时,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后文章法则逐渐由行书而行草,而大草;有的文字墨迹几将用尽,而书写者不察,继续书写,致使文字枯、润不一;另外,文中还有诸多增删涂改等。可以挑出一堆问题来。然而,它依然是一篇不朽的作品,这就要联系其创作的背景来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摧毁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掩杀,唐军各处或兵败、或投降,名将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冤杀,哥舒翰兵败投降,形势急转直下。而唐玄宗李隆基仓皇放弃长安,逃往四川,盛极一时的大唐危在旦夕。整个华北甚至没有一点抵抗,只剩下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兄弟坚守孤城,孤军奋战。杲卿守常山,真卿守平原,以“螳臂当车”的气概,拼死抵挡安史叛军,形势危如累卵。值此大乱,北方颜氏兄弟,南方睢阳张巡,成为大唐最硬的脊梁。

在颜氏兄弟的奋力经营下,形势稍有好转,各地出现义军,然而这却惹怒了安禄山。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史思明等率军围攻常山郡。颜杲卿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求救被拒,他虽拼死作战,但因寡不敌众,正月八日,常山失陷,颜杲卿、袁履谦等守军被叛军俘获,押赴洛阳。颜杲卿被丧心病狂的安禄山割去舌头最后凌迟,其子颜季明被斩首,颜氏族人30余人全部遇害,但他们没有一人投降。为了胁迫颜真卿投降,颜季明的头颅被送到颜真卿处。

所以这篇《祭侄文稿》,是一位老人对着破碎的山河,对着侄儿的头颅写下的。这份书法,不只是书法,是忠魂泣血,是孤臣悲歌骂尽天下贼臣奸佞,哭尽天下忠烈男儿,更是华夏民族的脊梁。文中多处反复涂改,面对“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局面,可见他当时天崩地裂般的心境,那是痛恨到极处。

如此情境下,满怀家国之痛的颜真卿,抑制不住激荡悲痛的情感,将其全部倾注在手中之笔,泉涌之思,如潮涌一般,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凝聚血泪的伟大作品横空出世。该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机会一定要去亲眼一睹。


参考资料说明:

文中对书法的点评,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凝聚书法家精气神的天下行书之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