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怎么变得不一样

某餐厅,两位友人正在聊天,其中一位惊讶的对另外一位说:你怎么生吃大蒜!!!另一位反应过来说:和我男友学的。一个人的被另一个人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改变,“改”指的是过程,“变”代表的是结果,两个字组合起来,意味着这个人变的和原来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当然也要算上谈不上积极或消极的改变。对于改变的分类还可以从时间的长短来认识,有的改变需要几十年,有的改变只需要几周,有的只需要一刹那。需要明确的是,改变的过程、改变所需的时间长短和改变的程度以及结果没有比例关系,不是说时间长就能带来大的改变。有的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只是改变了性格;有的人需要一刹那的时间,改变的性格、处事方式、人生追求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改变,带来人世间的色彩斑斓,区别于大部头的专著,普通人更关注的改变背后的细节,是温馨的故事让人责任心倍增,或许刻骨铭心的细节刺激人向上,还是悲伤的往事让他痛心疾首。这些构成人间悲喜剧的事件一起发生、延续和结束,有的带来的反思,有的带来转变,有的无声无息的湮灭,而你我总有一个念头,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看到的改变场景,大多数来源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需要制造情节冲突达到叙事的高潮,来吸引读者。这些故事情节多少以国家灭亡、社会巨变、家族变故、家庭转折等大事件为背景,叙述这个背景下一个特殊的人,一般是知识分子、学生、农民等人物的所做作为,来展示特殊情况下,人的不同选择,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如关于佛陀释迦摩尼的传记小说中,都详细描绘佛陀出家前的场景,接触生老病死等人间悲剧,然后立志寻求解脱之道,普度终生。相对来说,以小人物的小说更多。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男主人公柳原本是风流浪子,因日军进攻香港,与女主角一起被困在香港,而改变恋爱婚姻观念,变得“在从来不跟她闹著玩了”“把流苏当自家人看待”,为漆黑的社会大幕下的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于小说中的改变,作者要借助流苏的言语进行感慨: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玩偶之家》讲述的是一系列的变故之下,原本爱丈夫在家庭的娜拉,认识到丈夫不爱她,她的爱情童话破灭了,决定离家出走。作为较早引入国内的关于婚姻家庭的戏剧,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特别对于娜拉出走后的结局,鲁迅现在就写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进行讨论: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人们身边的改变,多是一个长期不学习的孩子,突然表的爱学习了,成绩突飞猛进;一个不顾家的人,变得有责任感,高质量的照顾家人。此类的改变还有我们自己也有,因各种原因从无肉不欢变成素食主义者,改变的饮食结构;从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到变得经常健身,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从对家人漠不关心、冷眼嘲讽变得关心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改变表现在注意自身言行、提升抗压能力等方面,当然也有变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

很多转变的起点,往往被演绎为一刹那做出的决定,又被称之为觉悟,俗话说就是想明白了。这种改变,在当事人事后的叙述中,有的是主动的自己主动追求、上下求索,有的是被动地、万不得已才改变,有的是模糊的、不知怎么的就这样了,不管哪种原因,都否定不了已经改变这一现实。广泛流传的关于李白和铁杵磨针的故事,原文为:白问:“何为?”媪曰:“欲作针耳。”白笑其拙,老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来,这个故事又被《方舆胜览》和《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一直流传至今。类似的还有苹果砸牛顿后,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故事的真实性这里不做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发生的形式,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悟。两种方式之间,大概都需要长期的准备作为铺垫,只是有些铺垫被无视了。

令人疑惑的是,是什么带来了改变,也就是导致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领域,影响学生最大的就是老师。学生出于接受老师,能变得喜欢这位老师教授的学科。比如:有位学生,因为接受英语老师,而变得非常喜欢英语课程,当他喜欢的老师调任后,他又放弃了这门课程。这个简单的例子,让很多家长觉得可惜,为什么要调任这位老师!深入分析,是这位学生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可是这样的认识偏差成年人也有,我们要正视的是,带来改变的因素很多,怎么利用这些因素推进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放任自流、束手无策。

一句话或一部作品带来的鼓励,让人有了改变的勇气,下定决心开始改变。2005年4月份,教师顾少强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热议。这句当年的十大网络用语,足以抵得上一部名著的价值。面对压力等因素,她选择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她的这种改变,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作、生活、追求等问题的思考,进而会引导做出积极的选择,虽然这种改变带来辞职的人不多,但是足以让人改变一点生活状态,找补工作、生活和个人最求之间的平衡。有的人下手在下一个周末进行一次短途旅行,看看附近的风景;有的人订购了一本感兴趣的书,用业余时间读完了;有的人询问家人有什么愿望,尽力实现这些愿望。没有办法测算顾少强女士这句话带来多大社会价值,但是每当面对压力回忆起这句话的时候,总会感到很温暖,鼓励人们坚强面对。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歌词唤起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我还没有遇见「你」,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稍稍喜欢上这个世界了。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开始稍稍期待著这个世界”。这首被认为是有力的降低了日本社会的自杀率,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有的时候,一只蚂蚁的不屈不挠,一只麻雀苦苦寻找食物优先供幼鸟食用等等,这些细节性的启示,也肯能让人们发生深刻的改变。

推动产生深刻的改变,需要明确改变的目标。这种改变带来的附属品,也是引导人们进行改变的原动力。比如佛陀出家修行的要得到人类的解脱,学生改变的初衷是学习好找好工作汇报家庭社会等。但要注意的是,影响改变的因素中,要求和目标很好明确,但是方法方式不明确是最致命的,可能导致改变没有成效。比如在各个国家中,为人父母最操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成绩进步空间很大的孩子,父母都会提出明确的改变要求:要求孩子少玩一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父母和家庭,等等。这些都属于改变—变得爱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而对于最困惑的—应该如何学些,能够意识到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数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这一问题并帮助孩子找到得当方法的家长,说实话并不多。这里不必延伸到家长的学历、能力等因素影响,导致他们在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上有所作为,毕竟我们经常教导孩子:问题总有解决的途径,只要肯下功夫。现在,你可以开始做人为人父母的表演吗,下点功夫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而广之,很多人有改变需求的人,比如需要戒烟戒酒等行为的人,对于自己需要改变这一现实有很明确认识,但是,迷惘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改变的目标。作为医生面对需要戒烟的人,会给出很多的忠告,以期待能够让患者发生改变。有一则关于戒烟的公益广告,将健康者的肺部图片和吸烟者的肺部图片进行对比,给人以震撼的启示。但往往需要戒烟的人,需要科学戒烟指导、负责任的团队规范等,当然这种指导义务不需要由电视台承担。

如何让改变更有成效:

1.明确目标。

2.寻找方法。

3.制定计划。

4.奖励自己。

5.寻求支持。

6.学会坚持和反思。

7.如果效果不好,重复以上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我怎么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