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我”是一个零

          —读《听杨绛谈往事》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在这篇本书的《序》中,杨绛先生写道:“作者吴学昭是我的好友。”“有她为我写传,我觉得十分荣幸。......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我生性十分平常,如果她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异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杨绛先生对作者的认同与尊重,陡然增加了这本书的真实感、亲切感。细读,杨绛先生的98年,宛如一部历史剧虽无波澜壮阔,但也有跌宕起伏。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语言朴实,但记述生动,将杨绛先生这位传奇女子一生的从容、坦然、豁达,情致、温婉、随和,执着、睿智、博学,淋漓尽致铺陈开去......

所有经历皆为财富

杨绛先生从出生到求学、随夫留学、辗转工作再到解放后的教书育人、编写研究,丰富的人生经历、绵延98载,所有经历皆成为她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她著书立说,从事创作与研究最宝贵的素材,再加上读书无数,对生活体察细致以及乐观通达的性格,使其拥有开放的创作思维,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她的作品广泛涉猎散文、小说、剧本、译作等,九十多岁后仍旧佳作不断,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一生坎坷,但从没有丢失乐观与豁达。这份乐观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杨家一家7个儿女,不论男女父母都为之选择了最好的学校读书,并举力送往国外学习。父母亲给与的教育机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亲情,成为杨绛一生最温馨的记忆。她秉承了父亲的大度开朗、母亲的贤淑能干,为她后来历经磨难仍然笑对生活不能不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欣赏杨绛先生人生态度:把琐碎的生活、温暖的亲情、辛劳的工作、恼人的病历统统做为人生的馈赠。所得皆礼物。

生活处处皆写作

纵观杨绛先生的作品,从青年时期到百岁,从未停笔,不论是挨批下放还是生病住院,不论是家庭困窘还是颠沛流离,尽管在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二三十年时间里,她大都在接受教育管制,但仍然作品不断,都不断有鲜活的体现时代气息的作品问世。敏明的观察、审慎的思考、灵动的构思、冷静地表达......她的笔下有身边的亲人、朋友、佣人、同事,有家庭趣事,有社会奇闻,有充满想象的剧本、小说,有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故事,她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血有肉的文学素材。

关注生活点滴,进行判断思考,随时记录搜集,让鲜活的创作不断从笔下而生。所见皆可写。

当好人生每一个角色

杨绛先生作为一位女性,担当了所有女性该担当的角色。为女、为妻、为母、为媳、为姊,任何一个角色她都以自己所理解的最好的姿态去承担,从对母亲的孝敬、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婆家的理解关切、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对姊妹的细致照顾,特别是对丈夫在家庭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事业上的支持帮助,那句“没关系,有我呢”的话,不论是工作的、生活的、疾病的、所有琐事,任何难题在她这儿都能得到解决,这份担当对于一位书香世家的小姐是何等难得!特别是在丈夫钱钟书去世后,八、九十高龄的她倾尽全力整理丈夫的稿件、作品并整理出版。真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享受每一角色带来的温暖的感受,尽心于每一个角色应该付出的一切。所有皆享受。

“我”是一个零

杨绛先生常说自己是“零”。解放前夕,夫妇二人不肯离开祖国,决意留待解放,准备做“没有用的知识分子”,安安分分坐冷板凳,甘心做“零”。1956年钱钟书升了一级研究员,而杨绛却还在三级不动,钱钟书替她抱不平。她却并不自暴自弃:人家眼里没有你,心上不会理会你,正好可以保持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身处卑微的人,无需显身露面,最有机缘见识世态人情的真相。就是到了1982年,钱钟书做了社科院副院长,深自敛抑,不要办公室,不要秘书,杨绛也从不出头,自始自终自觉自愿做零。

特别喜欢作家黎戈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