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最重要的事

今年基金很热,很多人都在投资基金、我们投资基金的时候总期望能有“高人指点”,我们期望能够找到“完美的投资计划”,我们甚至觉得只要我们每天盯着大盘、听着新闻、根据历史数据、结合自身经验,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从中获利。但事实上,即便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依然不能赚钱,甚至还损失惨重。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恐惧、贪婪等情绪的影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和我们实际做的事情之间总是有差距,这种差距叫“行为的鸿沟”。如何克服情绪的影响,努力做到“量身定制”,是基金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事。

文/黄成甲

1.克服情绪影响,找己所需,谨慎选择,不片面追求高利润

我们先来说说情绪对于基金投资的影响。情绪对我们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情绪误区。有哪些情绪会影响我们呢?

一种是恐惧和贪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我们却总是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追涨杀跌”“高买低卖”。我们理智的时候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每一次我们做决定的时候,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那么健忘。我们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直至最终破产或付出惨重代价。比如,2002年美国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因恐惧而撤资;而在2004年股市大涨时,人们又疯狂投资,甚至有的人将房产作为抵押去投资股票。

这种情况在投资领域非常普遍。很多人觉得,出色的投资理财决策意味着要做到万无一失,要将每一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你得顾及各种潜在的危险,所有市场都要投资。你要不断修正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力求完美,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掌握有关金融市场动态的所有情况,你必须勒紧裤腰带努力存钱。

理财投资时你在担心什么

这些想法其实源自恐惧。我们本能地害怕人生的不确定性,害怕它的时起时落。所以,我们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希望能够通过计划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想,如果我这么做,就不会出那种事;如果我现在卖掉股票、基金,就可以避开市场大跌的情况;如果我投资目标精准,财务安全就有保障;如果我已经为所有事儿都忧愁了一遍,当真有坏消息传来的时候就能坦然面对了。

问题是,现实世界非常复杂,我们根本无法预料到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计划根本没用。而且,我们常常将贪婪和恐惧视为动力,但其实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我们的贪婪源自于恐惧——这两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总是把生命和金钱浪费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影响我们的第二种情绪是过度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通常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犯错时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它的管理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管理者们曾经非常确定,他们的投资选择单日亏损额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然而,在1998年的某一天,他们亏损了5.53亿美元,最后公司损失了整整30亿美元。艾伦·格林斯潘曾四度担任美联储主席,他一直被媒体和追随者认为,是一个根本不可能犯错的人。然而,格林斯潘先生在过去近40年间所坚信的经济模型却引发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市场灾难。后来,他向美国国会承认,当他发现他一直以来信心十足的经济模型被证明有缺陷时,他整个人都崩溃了。看看,连这些聪明的人都容易犯过度自信的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不可避免了。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绪是轻信他人。我们人类有轻信的毛病,往往是当第一个符合自己感觉的证据跳出来之后,我们就放心了,就会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我们总是期望寻找一些所谓的大师能够预测经济前景让我们可以预先做好准备应对,但现实并非如此。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历史对预测未来并没有什么帮助。事实也证明,要正确预测未来是很难的。即使是有人猜对了某次市场变化,也只是概率问题,不必当真。你要知道,其实没有人能预测未来! 那些亲戚朋友,甚至是专家学者给出的关于一般性和结合他们自身的经验、特长所提出的建议,并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适合你。

三位市场预言大师的预测。2010年7月,著名的市场预测大师罗伯特·普莱克特曾预言:“因为一轮大牛市即将结束,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在未来五六年内会从现在的9686.48点跌到1000点以下。”2011年年初,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预言标准普尔500指数会在接下来的10年内从1280点上升到1430点,平均每年上涨1.3个百分点。2011年1月,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市场观察家拉斯洛·比利伊预言标准普尔指数会在2013年9月4日以2854点收市。三位市场预言大师,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在极具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三个截然不同的预言,而且都很极端。作为投资者,我们该相信谁?该怎么办?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无视他们! 看看这些情绪误区,我们是不是都有过?我们情绪中的恐惧、过度自信和轻信他人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就是这些情绪导致我们在决策时,产生了“行为的鸿沟”,造成了我们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避免情绪的影响,是做出正确投资理财决策的重要事情。

大盘是否可预测?

2.理财是个人的事,重点是个人,不是理财

克服情绪的干扰之后,我们就该考虑如何“定制”出适合自己的理财决策。首先,让理财变得简单,避免情绪干扰。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关注财务安全。我们希望获得幸福希望为自己所爱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理财决策都是人生抉择。你的理财目标有可能是安然退休、上大学、对子女的教育、外出旅游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花费大把时间去寻找最完美的理财产品,而应该思索什么才是对我们真正重要的,然后按照这种价值观来调整对资金的利用方式。

我们的计划永远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可能——而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你不必非得选出最完美的投资方案,不用非得省下多少钱,不必非得猜准投资回报率,也不用整日坐在电视机前看股市分析或上网疯狂搜索选股秘籍之类的东西。你不需要那种将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其中的完美计划。

你的理财决策应该符合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工作其实是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观,和他的人生观其实是互相联系的,不存在那种上班下班判若两人的可能性。而做理财投资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越是了解自己,你的投资成功概率就越高也就意味着你的投资会更加符合你真正的人生目标。谨慎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全世界上市公司有10万家左右,你只需要去做减法,研究1,2个行业,一两家公司,做你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我在价值投资领域,更关注新能源行业以及储能技术,下面我来谈谈对新能源行业及储能技术的理解。

基于能力圈做价值投资

新能源行业

新能源行业最近有一个话题在国际上突然变得很热门,那就是围绕关键矿产供应链展开的竞争。什么是关键矿产呢? 一是稀土矿,二是锂电池用的锂矿、钴矿、镍矿、锰矿,等等。这个话题突然变热直接原因是美国挑起的和中国的战略竞争,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的能源转型。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到新能源汽车“电池荒”来临,全球动力电池缺口或将达40%。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新能源汽车可是各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大家都在谈论何时淘汰传统汽车的时候,怎么新能源车很基本的一个物质条件电池会不够了呢?

实际上,接下来可能出现短缺的肯定不止是电池,真正的问题是构成新能源技术最基础的部分——关键矿产可能出现短缺。最近的一份题目为《欧洲是否应加大力度确保电池矿物供应?》的报告聚焦在新能源电池问题上,切入面很窄,但很有意思。它也折射出全球关键矿物供应链的一些问题。

这篇报告认为欧盟的整个战略里面,推广电动汽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计划到2030年达到在欧盟销售10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但是报告说了,现在欧盟的主要精力放在电池技术的研发创新上。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 因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电池成本下降,这一点在过去表现得很明显,电池成本10年内下降了90%,所以消费者才愿意买,电动车才可能取代内燃机车。但是,电池不是凭空来的,生产电池需要关键矿产,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锂、钴,还有镍和锰。注意,这四种矿物加上稀土,现在被提到的频率最高。那电池生产的迅速扩大,必然造成这些矿产需求大量增加。

报告里列举了德国大众的例子,说光是德国大众在2018年到2020年内消费的电池矿产就增加了好几倍, 你可以看一下PPT:

2018-2020电池矿产消费变化  

其中镍增加了11倍、锂增加了9倍多,钴和锰分别增加了8倍和6倍。但这些还只是起步,德国大众的雄心是把锂电池的产能在未来10年内增加将近10倍。那这样一来,消费的矿产当然也会成几倍地增加。

然后报告又强调,说德国大众可不是唯一一家有如此雄心的企业,几乎欧洲所有汽车锂电池制造企业都在这么打算。这就直接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上有那么多矿产供应吗? 第二个问题是,这样大量消费矿产,矿产的价格肯定上涨。报告用模型计算以后发现,按照欧盟电池产能的这种扩张速度,如果这么10年以后光是锂的价格就至少上涨2倍,钴上涨3倍。

那原材料价格如此上涨,电池的成本就很难再降,反而可能上升:报告预计10年以后汽车锂电池成本可能上涨36%,并且导致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上涨3000美元。那这样一来,“相对低价”这样一个推广电动汽车的重要动力就没有了,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当然就大大减少,欧盟电动汽车市场能不能按计划扩大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这里就存在清洁能源发展和矿物供应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中美两家的竞争。那面对这样一种矛盾,欧盟做好准备了没有呢? 报告认为,没有。报告说,欧盟现在在绿色能源方面投资力度确实很大,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资金的具体流向,会发现大部分资金是流向下游项目,也就是电池产能。但与此同时,上游(也就是采矿)和中游(也就是矿产提炼和加工)这些环节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投资。按报告的计算,过去两三年内累计下游投资和累计上游投资之间的差距高达800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口。这样的后果,很可能是电池产能上得很快,但造电池的矿物却跟不上,最终还是白搭。

既然这样,那欧盟马上增加对上游的投资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实际可没那么简单。报告说,欧盟的决策程序是出了名的长,言下之意,不用指望欧盟会很快增加上游投资。另外,上游投资产出的时间周期也很长,普通矿井从投入到商业生产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

所以报告说,2030年要实现在欧盟销售1000万台电动汽车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实际很困难,因为这些电池所需要的矿物欧盟没办法自己满足。说到这里报告还加了一句有点讽刺意味的话:“不可思议,欧盟好像没有人意识到如果没有矿物原料的话,就不会有电动车或锂电池从工厂里出来。”这句话道理很朴实,和我们中国人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意思。

所以这篇报告点出了欧盟清洁能源战略里面的一个重要短板,那就是“清洁能源发展”和“矿物供应”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或者说矛盾就很关键了,给我们分析关键矿物供应链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我相信,几乎每个看到这篇报告的人都会想,它这里说的是欧盟,那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差不多呢?或者视野再放大一点,全球是不是都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 国际能源署(IEA) 5月发布的特别报告《关键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地位》。当然,国际能源署不属于智库,不过这篇报告的质量非常高,而且是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最全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报告开篇就说,今天越来越多国家向“碳中和”方向努力,所以要大量运用清洁能源技术。但这些技术需要大量关键矿物,这里报告专门点了几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比如电池需要锂、镍、钴、锰,另外风力发电涡轮和电动汽车发动机离不开稀土,然后所有和电有关的东西都离不开铜。所以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将造成对关键矿物的依赖迅速增加。而这些快速增长的关键矿物需求就可能受到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的影响,甚至存在供应中断的风险。

所以报告的观点很明确,下一步关键矿物供应链之所以会出现风险和竞争,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那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拉动关键矿物消费的幅度会多大呢?报告有个总数,说为了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也就是把全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以下,那么到2040年,世界各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矿物需求总量至少翻两番。这个数字确实很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就提出警告,说现在全球为清洁能源转型做出的努力实际是很不充分的,没有为这种矿产的大量消耗做好准备。换句话说,物质基础有很大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报告主要点了两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最直接的风险就是矿产供应能不能跟上。报告说,在全球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时候,今天的矿产供应和投资计划没有达到改造能源部门所需的水平,全球下一步的相关矿物供应很可能支持不了这个进程。据它的估计,现有矿山和在建项目的预期供应量到2030年仅满足预计的锂和钴需求的一半,以及80%的铜需求,所以这个缺口是很大的。

第二个风险同样重要,那就是矿产供应链的集中程度非常高,这意味什么?意味着脆弱性高,因为鸡蛋集中在少数几个篮子里。那下一步关键矿产会不会像传统油气资源那样成为地缘竞争的重点呢?完全可能。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和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比较起来,清洁能源相关的这些矿物供应在地理分布上还要集中得多,换言之,要竞争的话可能会比油气资源更激烈。

那下一步关键矿产会不会像传统油气资源那样成为地缘竞争的重点呢?完全可能。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和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比较起来,清洁能源相关的这些矿物供应在地理分布上还要集中得多,换言之,要竞争的话可能会比油气资源更激烈。

报告分析了在这些相关原料供应链中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占比, 占比越高, 当然就说明产出越集中。我把报告的表格放在PPT上。

石油天然气与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集中度

我们先看传统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的前三位生产国美国、沙特和俄罗斯在世界总产量中占43%左右,天然气生产国的前三名美、俄、伊朗占世界总产量的46%左右,都不到50%。可是你再看关键矿产,可不一样了。我们看清洁能源涉及最多的镍、锂、钴和稀土这四种矿物:

镍产量的前三位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超过了50%;

钴产量的前三位占比近80%;

锂产量的前三位将近占世界总量的90%;

稀土产量前三位占到世界总量的近85%。

所以你看,清洁能源相关的矿物在地理分布上确实比传统能源要集中得多。另外,报告还说,矿产供应链是不是过于集中还不能光看上游的采矿还要看中游的矿石冶炼。下面这张图表就是分析矿石冶炼产量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前三位的占比同样非常高,像锂和稀土,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产量甚至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化石能源精炼出口与矿石冶炼产能集中度  

讲到这里,报告的结论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如果从全球维度来看,造成全球矿物供应链风险和竞争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中美竞争,而是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这种清洁能源需求和矿物供应之间的差距才是造成全球矿物供应链风险最主要的原因。

报告接着指出,这种风险绝对不小,如果不能有效应对,那全球范围内的“碳达峰、碳中和”下一步将面临严重问题,甚至会造成新的地缘冲突。

你看,这个看似突然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多维传导过程的结果:世界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结果引起了另一个维度——矿产供应链的紧张,然后又被另一个维度——大国竞争(主要是美国的战略)所强化。

这是什么? 这就一个典型的多维博弈图景。我们现在也越来越看清楚,这种多维度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当前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它所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实力和意志,更是我们的眼界、耐心和认识的深度。

储能技术

另外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全国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最近,广东省发改委公布消息,由于广东9月上旬以来的持续高温,以及制造业进入“金九银十”的订单高峰期,广东省内的用电量飙升,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目前,广东省内多地工业企业进行错峰用电,“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另外,据多家媒体报道,江苏、浙江、山东、广西、云南、东北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

对于多地电力紧张的原因,除了刚才说的需求侧的原因,也有供给侧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动力煤价格一路飙升,现在的价格比年初时涨了一倍多,火电厂发电越多、亏损越多。第二个原因,是火电之外的电力供应跟不上。比如水电大省云南,今年就遇上水量不足,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往年。国外也是一样,根据网上相关的数据,美国的水电和欧洲的风电发电量,都明显低于往年同期。

不过,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这儿。你要看到,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的波动,都属于“要素”层面的原因。如果跳出要素层面,站在系统的维度来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全球电力供应紧张的背后,其实凸显了电力系统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短板,就是储能技术。储能技术不发达,相当于电力这个产品没有“库存”作为缓冲,任何一次供求关系的大幅波动,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冲击。尤其是,随着全球的能源结构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这个短板会越来越突出。

储能技术有多重要呢? 往大了说,只要储能问题解决了,人类的用电问题也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物理学家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目前全球的用电量,只要4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面板,就足够供应全球用电了。4万平方公里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只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的1/40,整个地球肯定不缺这点地方。之所以人类用电还不能全靠太阳能,主要就是储能技术跟不上。

具体到我们国家,能不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关键也在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是你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一份最新的业内专家访谈报告梳理了关于储能技术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第一,储能市场将在几年内急剧扩张。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个《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是目前装机规模的将近10倍。4年增长9倍,这个想象空间太大了。如果你是投资者,建议你把储能板块纳入重点关注领域。

第二,未来的储能技术,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储能技术主要有四个方向: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就是把水抽到高处,需要时再水力发电。这种储能方式容量大,循环次数也很高,但是对地形有极高的要求,应用场景受限。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能量、功率都比较小,目前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没有进入商业应用。而电化学储能,也就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各种电池技术,它的应用场景最广泛,被认为是未来储能技术的主流,会占到全部储能的90%以上。

第三,储能领域分两大块:一是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生产商;二是电池系统的集成商,也就是把电池包、安保消防系统、变流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等集成起来,这个领域目前有华为、阳光电源等。虽然已经有了行业巨头,但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机会了。储能和其他能源技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像光伏、风能这些行业,都是先有技术标准和规范,进入的玩家必须遵守;而针对储能行业的国家标准,目前还不成体系,大多都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换句话说,这个领域的所有玩家都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

第四,未来可能会出现“共享储能”模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新能源发电项目必须配套不低于10%的储能容量,以确保上网电力的稳定性。但是,如果每个新能源场站都要自建10%的储能装机容量,也比较麻烦。所以未来有可能出现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共享储能电站”,这个区域内的各个新能源场站向它付费,用它的电能来调峰调频。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把视线转移到短期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三年,这有助于我们更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活在当下,就可以对身边真正发生的事情有所警觉,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情况行动。

3.要根据实际变化做动态调整

理财投资不但要有个人的风格,还要在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根据实际变化做动态调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目前金融市场趋势的了解和接下来几年内希望自己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投资方案,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可以跟着改变。如果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找那些了解我们的、可信任的人—-而不是电视节目里的某个陌生人。

我们不要去想着寻找下一个苹果公司,因为你能选中下一个苹果或下一个谷歌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根据过去的增长来选择股票未来的增长趋势,就像根据上一次抛硬币得到的是正面来判断下一次投硬币是不是正面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需要找到关注点,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必须明智地使用。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仔细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以确定它符合你的目标。因为惯性和熟悉感,常常让我们忘了风险。投资决策应该是基于我们了解什么,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我们没办法在做决定的时候摒除一切情绪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努力让知识在我们的投资理财决定中占据更大的空间。投资正如人生,强迫我们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做决定,我们不可能永远正确或错误,我们需要根据现有信息做出决定:观察结果,将最新出现的信息纳入考虑,调整路线,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基金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