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柠檬酸循环Ⅲ 语言的滥用

前面两篇,笔者先以有理数之整数为例,简单探究了断见何以实现独立或关联,再以无理数π为例,通过连分数取整计算,解构了无穷无限或不确定性之断灭过程,也即实现独立或关联的前提。内容相当抽象复杂,后面开始会具体现实一些。

这种从复杂抽象到简单具体的论说顺序,似乎逆向反常,实乃自然而然或笔者有意为之的,“也许说明事物意味着从复杂的事物追溯到简单的事物,而不是相反。”为何如此吃力不讨好,后面有机会再具体解释。笔者感慨的是,所谓深入浅出,先深入才可能浅出,浮于表面意义不大,况且笔者的论说只堪挣破表面而已,奈何学识能力有限,构思组织行文也非一日之功。过程中极易“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有时会发散到无边无际的程度,或钻进无底洞没完没了,人的思想翻译为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式的还原显现过程没那么容易,维特说过:

洛克先生(西方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的伟人名字,除了牛顿莱布尼茨,当然还有洛克贝克莱,以及帕斯卡尔休谟等。可以极简单机械地将他们分别归为理性的,非理性的,怀疑论的;对应当时宗教“末世”的激进保守中间派。显然越是靠后的名字,我们越不熟悉——你以为熟悉,其实并不,更不知道他们都探讨过多么重要的问题,指引开创了多少后来者的思想理论。)也认为,语言的缺陷在于其意义含混

而人们先是学会了语言文字,然后才用它们来表示意念。这种由幼年时期教育形成并延续到成年的习惯非常便利,后果则是人们通常对事物只有不完全的意念,并导致了对语言文字的滥用。语言的重要功用之一,即要把人的思想或观念,简易迅速地传(笔者:未必可达)于其他人,洛克先生认为在此方面语言如果失其作用(显然就笔者而言,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无法做到这点。当然这或仍为个人问题,思想观念与语言文字有了某种程度不浅的分裂),则它不是被人滥用了,就是它本身有缺陷。显然缺陷与滥用并生。语言文字的缺陷这里就不探讨了,工程难度堪比追溯语言文字源头流变或如探寻生命起源进程。简单来看下滥用,洛克先生在《人类理解论》有过精彩论述(吐槽),这里摘录一二(有点长,图都贴了半天,不过是想更多人读到):







关于语言文字的滥用,洛克先生强调人们犯了故意的错误和忽略,这里笔者要提几个具体例子,传说“仓颉造字”时,将“”和“”搞反了,“出”为两座山堆叠在一起,岂不很重?而“重”为千里之远,意为出远门之意;另外牛和鱼等字也反了,无奈有老汉提醒仓颉也无济于事了,似乎都为时过晚,错误早已蔓延使用开来。

另一个字为[趾],原为足、脚之意,自甲骨文演变如下图:

可以直观地看出,文字由弯曲飘逸跃动的流型,变得方正直直稳固了。有没有觉得变化过程丢失了不少细节或信息?(《武林外传》莫小贝吐槽她的字几百年后也能成为大家之笔;近期自杀频发有评论就说弯路成长挫折教育之类)。这只是有幸被“图像”化记载下来的书面文字,口头语言的“声音”似乎就没这么幸运了(所以不识字的人们究竟如何感受这个世界怎样生存的呢,他们正被这个世界淘汰;与此同时字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就不懂的人却在增多)。当真如此吗?那么多方言又作何解释呢。不过,它[他]们都仍然继续正在“同一”的漩涡中被淘汰。

当然误用滥用不只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字,例如古希腊语中,“动物”同“图像”(懒得去找那个字符了),语言文字的分化是一种更为隐蔽的、丢失了更多信息的“滥用”。由弯变直树状分叉都在丢失信息,可简单理解为“降维”。(联想发散下,社会或资本一直在歌颂的人类分工,笔者要说,它有多方便经济高效进步,同时就有多不便浪费低效退步。说起来这也为本文特色,已经达成广泛同一共识的东西,可不必在此寻求验证;笔者重心倾向于是之“非”,专注那些与好对应的坏、伴随坏的好。待到领会了又好又坏的精髓,就会发现,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又都没道理,通常可以坚持到底的“后息者”会笑到最后。所以归根结底,要看谁活的足够长久。笔者也会稍微研究下,长寿的秘诀。其实人们寿命一直就在增加不是吗)。

为何要提及这几个字,它们有何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错误或忽略,后文会再仔细说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10.3.1 柠檬酸循环Ⅲ 语言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