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分享第342天 放眼未来,以终为始(约练第12次)

今天早上约练的时候,马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如果来访者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已经开始实行,而且初见成效,那么他来进行咨询的目的是不是就只是想要倾诉。

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份能力是他的资源,但这份资源是否足以支撑他的目标却不一定。咨询师要和来访者一起站在目标这个终点上,回头来看当下起点的这份力量、资源怎样才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比方说来访者的目标是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她在开始晤谈之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一些努力。这时候她可能也意识到了其他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但她无暇顾及,也不想花费心思去经营那些关系。她紧紧地抓住孩子,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在有问题的关系里打转,却始终不得其门。

当未来的理想中的关系模式清晰地展现出来的时候,站在受益者的角度,来访者可能会看到自己需要首先处理好夫妻关系,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对于固执己见的来访者来说,评量一下她的努力成效,会有助于帮她将模糊的感觉具体化、量化。“挺好的呀”有多好?打几分?打分的依据是什么?想要有多好?打几分?两个分值的差距是什么?怎样才能缩短这个差距?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谁可以帮得到你?谁最愿意帮你?你的理由是什么?

现代社会很多年轻的家长两地分居,为了孩子上学,大多都是妈妈不得不留在家里陪孩子,爸爸在外面独自打拼。长此以往,夫妻之间的链接就越来越少,直至仅有的责任和义务,有事说事,无事不联系。有的留守妈妈陷入了孤独,有的留守妈妈被焦虑困扰,也有的留守妈妈学会了消极度日,少数的留守妈妈选择了独立。无论是哪一种妈妈,孤军奋战的最后都可能与孩子发生一场战争。妈妈们拼尽全力到无能为力,战火会转而烧到常年不在家,逃脱了这些琐屑的爸爸那里,指责、攻讦、抱怨由此充斥在整个家庭系统之中。

昨天有一个10岁的男孩被妈妈带到我面前,妈妈说这孩子一点都不愿意写作业。为了这件事,她打他很多次,成绩不见提高,记忆力反而下降了。孩子现在上三年级,一着急连一加一等于几都想不起来。男孩平时都是跟妈妈两人一起生活,爸爸在外地,短则一个月,多则三两个月回来一次。

我问男孩:妈妈和爸爸关系好吗?

男孩摇摇头:不好!妈妈一打电话给爸爸就是要钱,总是吵架。

我问:他们经常吵架吗?

男孩说:比“经常”多一点。

妈妈三十刚出头的样子,但眉头紧锁,一筹莫展。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全都一团糟,年纪轻轻的她寝食难安,漫漫长夜里经常辗转反侧,反复问自己: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亲密关系很奇怪,谈恋爱时,人在天涯,心在咫尺,相思成疾;结了婚,有了孩子,可能就是人在咫尺,心在天涯,龃龉渐生。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个人身在天涯,心也在天涯,婚姻就会变成独角戏,孩子是戏里的道具。

筋疲力尽的妈妈拿什么来拯救自己,拯救孩子?她分身乏术,没有精力去修复与孩子爸爸的关系,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回到他应在的位置上去。

但是,当妈妈站到目标的终点上时,她就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与孩子爸爸的关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就有了更全观的理解。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妈妈与爸爸是利益共同体,这是他们可以缔结同盟的最大理由。

同样是以始为终的观点:一个人无论多么成功,如果你没把孩子教育好,你就是失败的;一个人无论多么失败,只要你教育好了你的孩子,你就是成功的,因为你做好了代际的交接。这是站在人生的终点,回望一生时得出的结论。

无论眼前多么苟且,都要抬头看看远方,想一想到达终点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学习分享第342天 放眼未来,以终为始(约练第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