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一个特征,课题分离就是分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关键准则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承担。
课题分离,主要解决人际关系的三种难题:第一,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第二,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第三,我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
亲密关系也一样需要分离。需要把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与羁绊,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既然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分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这是烦恼来源,那我们是不是要彼此远离,老死不相往来呢?
如果是这样,那人会感觉越来越冷,会越来越孤独。而课题分离倡导的,不是把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人总是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
那分开会妨碍我们合作吗?实际上不会。
非暴力沟通
陈海贤老师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是他看到的一个新闻,讲情侣在结婚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名字。
男方父母婚前首付给男方买了一套房,现在两人结婚,男方不想加女方的名字,女生说:好,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她提出了要求。
第一,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只出50%,你还完房贷有没有钱,不关我的事,我也不会借钱给你,因为不好意思让你还。
第二,如果父母一起住,没有义务照顾他们,因为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顾。
第三,所有琐碎的事情两人分担,不是你请的保姆,没有这个义务。
这是课题分离吗?算“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吗?
陈海贤老师觉得不是,如果这算课题分离,并不会解决他们的矛盾,而会让他们的矛盾加深。
其实这对情侣的沟通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沟通模式: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出我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
这种沟通方式,很难有合作的基础。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诞生了——非暴力沟通。
我最初接触到这个概念,是看到了这本书,《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写的,专门解决人们在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沟通方式应用范围非常广,据说马歇尔本人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为什么它能促进人们的合作呢?因为它的原则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个要素:观察,强调的是把观察和评论分开。
比如老婆对老公说:“跟你说话,就像跟一堵墙在说话。”
“跟墙说话”就是一个评论,不是一个观察。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你应该说:我跟你说话,叫了你三声,你都没有理我,感觉就像面对一堵墙。
再比如老板对员工说:你怎么经常迟到?这是观察还是评论?答案是评论。
什么叫经常?一周三次,还是一个月三次?那个小李,一周4次迟到,你都没说他,为啥说我。
另一种说法是:我刚看了签到表,发现你这周迟到了四次。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别扭?因为我们习惯用评论来表达意见。
评论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
在评论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道德评判的感觉。
所以这里强调观察,强调描述,强调“把握的意见”和事实分开。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陈海贤
第二个要要素:表达感受,表达情绪和感受,而不是我的想法。
比如“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是想法。
这是一种评价性的想法,对方很容易把它当做批评。要表达感受,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或很委屈。”
这好像跟我们日常做法不同,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在我们最亲近的的人面前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委屈沮丧,那你第一反应肯定是了解他,安慰他,而不是批评。
如果有人跟你说委屈,你说:“你委屈关我屁事”,那对方一定会很受伤,这就是表达感受难的地方,也是最有力的地方。
它是一种邀请,通过把我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理解和沟通。——陈海贤
可什么是造就我们感受的根源呢?很容易觉得是对方,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这么沮丧、委屈。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还没把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分开。
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感受的根源,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很失望。潜台词是,我的失望是你引起的,因为你没写我的名字。
第二种,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或者我想减少婚后可能的矛盾和猜忌。
这里的潜台词是,她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名字”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这个表达,把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行为分开,从而承担起关系中,我们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责任。
这两种表达,前者是我的需要没有被满足,“都是你的错”,有一种指责的味道。
后者是,把自己放到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上,这样对方更可能从他防御姿态中,解脱出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所以,通过表达感受时,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第三个要素:直接说我们的需要。不要用批评的方式,直接说需要。
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们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个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
生活中又经常,有人过来,长篇大论绕了一大圈,但对方不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
比如工作了一天,觉得累了,你可以跟同事说:“我很累了,能不能来帮帮我?”而不是说:“我都干了一天活,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帮帮我吗?”
后一种表达,其实已经是一种指责了。为什么我们习惯用自我辩护的方式,提出需要呢?
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聚焦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对方的反应。我们在想的,是怎么说服他,而不是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假设你要说服他,同时也假设了,他并不情愿来帮助你。在这种假设里,你已经把他放到你的对立面,他拒绝帮你,也许拒绝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你需要背后的指责。
第四个要素:提出请求。清晰地告诉对方,请求而不是命令。
提要求,表达需要是自己的事,而别人答应与否,是别人的事。
可当你提要求时,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要求,就会受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人对待命运的方式,通常只有服从或反抗,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帮助。
回到情侣的例子里,女方是很生气的,应该是命令居多。如果男生不答应,那她也许会说:那就分手吧。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通过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需要”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